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自主性和优越性。
新道路的实践探索与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呐喊,提出了各种方案,现代化被理解为从西方引进技术、制度和思想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现代化问题被逐步提出来,开始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不断发展完善。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规划,第一步走是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初步实现工业化;第二步走是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和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会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后来,邓小平同志再次明确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规划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持续奋斗,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外现代化模式的扬弃
近代以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是很多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走出了一条现代化道路。然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西方现代化模式已陷入困境。处于追赶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套用西方现代化模式后鲜有成功案例。西方现代化理论和模式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
实际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绝不是单一的,怎样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是成功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最主要的就在于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其后的发展表明,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后发赶超型的,是自主借鉴型的,是站在中国立场上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它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结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注重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并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总结这一规律,从而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极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熟与发展,也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升级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创新版。
“接力赛”超越“拳击赛”
任何国家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取得实实在在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必要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使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结合发展阶段实际制定国家战略规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接力奋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接力赛”模式。而西方国家则陷入政党相互倾轧的“拳击赛”内耗中无法自拔,一切以选票为中心,既不对民众诉求进行及时回应,也不对国家发展进行整体布局,无法实现长远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用“接力赛”超越西方的“拳击赛”,始终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力赛”模式有利于推进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统筹规划;有利于统筹效率与公平,不仅做大蛋糕,同时也分好蛋糕,构建初次、再次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新模式,以“五年规划”为抓手,开展国情调查和发展规划,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沿着行进路线图,朝着奋斗目标不懈奋斗、接续奋斗;在各个发展阶段披荆斩棘,在不同历史时期迎难而上,跨越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在既定的奋斗征程中马不停蹄“接力”赛跑,呈现出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现代化宏壮图景。
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拥有巨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实现这样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无论是难度和挑战,还是其世界性意义都前所未有。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对全人类现代化事业的历史性贡献,也是对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病。正如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也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成为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是导致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现代化”,这大大丰富了现代化内涵,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多伴随着对外殖民掠夺和对外侵略。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走“国强必霸”、战争掠夺和对外转嫁发展代价的西式现代化老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站在现实与未来的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对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外强调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作者: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许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