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党都注重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新的征程上,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文化价值。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传承和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早在《尚书》时期,皇天的旨意就通过民人的心意表达出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段文字是在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说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从人的本性中发掘出“仁”的内涵,指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人发挥出他的本性,就具有了可与天地比肩并立的神圣与尊严。这就是《中庸》所讲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尽其至诚本性,助推他人和万物各成其所是,这就行使了化育万物的天地职责,藉此人的价值可比天地。因此以人为本之“人”并非裁制万物的人,而是具有道德属性的人。
传承和弘扬和而不同的辩证智慧。中庸辩证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处事方式,来自先民对差异性的统一,即“和”的认识。《国语》有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生长繁育,不同要素要配合得当,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老子也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传统总体上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但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差异看作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互为前提。“差异”不仅是事物本然状态,而且蕴含事物发展的生机。差异事物的彼此协调就是“和谐”,这种协调需要掌握合理的分寸,这个分寸就是“中庸”。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无论质朴还是文采,走向极端都是对“君子”本意的遮蔽,因此要在质文统一中理解君子的内涵。在对立两极中寻找合适的分寸和尺度,这就需要辩证智慧。中庸辩证的处事方式,使中华文化贵和尚中、包容厚重,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强大自身。近代以来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此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传承和弘扬知行合一的践履精神。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总结提炼的概念。《传习录》记载其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里的知、行皆言道德。对良知的体认引导人躬行道德,道德践履又是人对本性良知的证实和落实,因此知、行实则一事。由于行是人性内涵的具体表现,传统文化更看重行。《论语》即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说法,孔子也讲过自己的转变:“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家语》甚至有“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的说法。在高扬人的道德价值的文化传统中,“对人性的觉知”与“人性的实现”很自然由人这一道德主体关联起来,因此知行合一的态度是中华文化的必然主张。这一主张也产生了务实笃行的民族性格和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明代官员和思想家王廷相甚至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他批评近世学者有二弊:“一则徒为泛然讲说,一则务为虚静以守其心”,两者“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既非空论亦非守心,唯有切实践履才能真正获得事务之理。相较而言,西方文化的知识论传统是以理论体系把握客观世界,关于世界的知识一经形成,人的任务也即完成。理论知识与人的生活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致使理论与实践容易分作两端。马克思批判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并以“实践”概念颠覆欧洲哲学传统,根源即在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扬人的价值,以辩证智慧合理应对世事,并以知行合一的践履精神躬行理想。知行合一的传统使我们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更加重视理论的实际效果,并依靠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弘扬者。100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视挖掘中华5000多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书写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诠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个方面本质上是同一过程和同一事件。未来中华民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云谲波诡、文化冲突日益凸显中,更需要吸取历史经验,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厚重开放、坚强有力的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持续不断提供深层支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立足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回顾党的百年历史,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动力。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征程上,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动力,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理论创新,以磅礴力量创造历史伟业。
立足满足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一个关键特质就是,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奋斗目标。正因如此,党才能获得来自广大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支持,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更是站稳人民群众的立场、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的现实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政治智慧,更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
创造中国风格的话语表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话语表达上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最坚实的文化语境与语言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表达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认同和信仰、掌握和运用,进而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实践证明,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日益获得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再到今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这些话语方式都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不仅具有时代特色,而且更容易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新的征程上,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把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统一,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