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他指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革命文化的精神支撑。立足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在激扬信仰力量、凝聚价值共识、淬炼思想自觉、优化舆论环境中不断厚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红色底蕴,使之始终成为促进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激扬信仰力量
革命文化凝练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孜孜追求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一崇高信仰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只顾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性,将人民的福祉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峥嵘的革命岁月。面对血雨腥风的生死考验,崇高的革命理想引领中国工农红军走完长征,坚定的革命信念鼓舞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殊死搏斗,必胜的革命信心激励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成功万岁”、“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等铮铮誓言,是中国共产党人誓死捍卫革命信仰的真实写照。
现如今,虽然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些生死考验减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很难想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更遑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是政党衰落的开始,也是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前奏。我们需要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于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把准方向,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坚守初心。
在重温革命历史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通晓中国革命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把革命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作为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理想信念引领伟大的革命实践,将理想信念贯穿于伟大革命实践的始终。我们要以革命文化深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应自觉坚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的力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政治定力。
凝聚价值共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其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全体人民才能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拥有充裕的精神动力。要在全党全国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必须充分发掘和运用能够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文化资源。在诸多文化资源中,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我们应加强对革命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把体现革命先烈理想、彰显革命先烈意志的革命文化熔铸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源泉。
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契合点凝聚价值共识。爱国主义精神是革命文化最显著的标识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也是爱国主义精神,那些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事迹与英雄楷模最能鼓舞斗志、提振干劲,进而感召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过程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要生动形象地讲好革命历史上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爱国故事,以此感染和教育全党全国人民,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爱国报国的价值共识。
以党员干部与青少年群体为革命文化教育的重点对象。党员干部是群众的领头羊,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史教育,把革命文化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全过程,使革命文化浸润感染每一位党员,使他们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进而能够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广大青少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加强青少年群体的革命文化教育,增强其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价值共识不仅要注重思想教育,也要注重实践养成。要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发红色文化特色实践课程,充分运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人们在实践体验中接受革命文化,升华革命情怀。
淬炼思想自觉
提升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只有每个人的思想得到淬炼提升,整个社会方可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良好氛围,我国文化软实力才能得到根本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倾向,不仅误导人们的价值选择,而且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一度对我国民众的思想道德产生冲击。革命文化则为我们走出价值选择的误区、廓清精神世界的迷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等革命精神,在锻造品质、纯洁品德、锤炼品格、涵养品性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从革命精神中获得正能量,用革命文化淬炼思想、辨识真伪,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抑恶扬善、扶正祛邪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
发挥革命文化淬炼思想的作用,就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化全党全国人民,使人们能够将其内含的精神品格转化为自觉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建立思想认同,并外化为行为习惯,最终达致“日用而不觉”的境界。这就要求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充分用好红色资源,使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思想洗礼与情感教化。
深耕革命文化内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包含着革命行为文化、革命成就文化、革命精神文化、革命制度文化、革命语言符号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深耕细挖。譬如,作为革命语言符号文化之一的红色家书,便是革命英烈告别亲人、为革命理想舍身忘己的真情写照。那一份份红色家书,虽纸张破损、字迹模糊,但字字动情、句句感人,处处显现着革命先辈们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美好中国而牺牲的强烈愿望。
创新革命文化载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红色革命故事的直观性,比如通过VR、AR等技术手段再现革命场景,使广大群众如若穿越时空,置身于革命现场,深切感受革命年代生活条件的艰苦、战争现场的壮烈、革命英雄的无畏和人民群众的热血。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通过开发红色革命游戏寓教于乐,使其在游戏中了解革命历史、感知革命文化,从传承红色基因中增知识、长本领。
拓展革命文化空间。遍布祖国各地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用可见可感的方式承载、记录着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这就要求我们用心用力保护好这些红色故地、红色文物,确保革命文化的真实性和延续性。与此同时,还应精心打造革命文化品牌,积极推进革命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借助创作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公益广告和推动红色旅游、红色演艺等诸多方式,促使革命文化入脑入心。
优化舆论环境
确保我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社会主义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提。能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我国文化建设,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和成效。当前思想舆论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一些错误思潮暗流涌动,企图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红色地带涵盖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一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样态。在这些文化样态中,革命文化以其政治方向的鲜明性、革命事件的真实性、历史成就的震撼性、精神力量的感召性具有突出优势,能够在激浊扬清、优化舆论环境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以革命文化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1.6%。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人民思想状况的最主要媒介。互联网因其自由性、实时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容易成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避难所。要压缩错误社会思潮生存发展的网络空间,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于在网络上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声音,以兼具吸引力与史实性的革命事迹与革命成就同虚无、玷污、丑化革命历史、革命事件、革命领袖的谬论作斗争,以革命文化捍卫网络舆论主阵地。
以革命文化优化传统媒体舆论环境。传统媒体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近些年,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不断加强传播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创新,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传统媒体要扩大革命文化在传统媒体信息中的比重,下功夫讲好革命故事,做到人民在哪里、红色故事与革命精神就在哪里。
以革命文化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社会舆论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指示器,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文化繁荣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使民众的情绪态度、意见想法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以革命文化引导社会舆论,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所需的精神风貌和文明风尚。将革命文化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并以革命文化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撑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革命文化教育与社会舆论营造二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共同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