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笔谈)

来源:《红旗文稿》2022/2 作者:崔唯航等 2022-01-26 16:17:21

  编者按:1月11日上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本刊特约五位同志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供读者参考。

 

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崔唯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持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所在

  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其标准不仅在于概念体系是否足够系统完备,逻辑推演是否足够严密精准,更在于是否能够准确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实践的本质,是否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成为时代精神的坐标,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简言之,是否能够在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强大思想指引力量。就此而言,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和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牢牢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00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宣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强调:“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以社会实践为依据和准绳。社会实践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剧烈和深刻,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实践,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

  100年前,我们党的创立者们从众多思潮中历史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如何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继而进行建设、改革,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现成答案,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也没有可以移植过来的现成经验。如果没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没有超越“本本”的理论勇气,没有结合实践的理论创新,那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就难以想象。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也说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一系列艰难险阻,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们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会醉心于象牙塔内的寻章摘句,不会满足于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它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和实践同行并进。

  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提出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两次重要讲话,前后相隔80年,其间风云变幻,但强调的道理始终如一、一以贯之,那就是必须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离开中国具体实践,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试想一个人手中拿着一支箭搓来搓去,不停地说:“好箭!好箭!”却不愿意或不会把箭放出去。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好的射手,也不是一个真正懂箭的人,再好的箭在他手中,都只能像博物馆中陈列的青铜器一样,仅仅具有历史和鉴赏的价值,而不能发挥箭之功能,不能让箭作为箭而存在。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人,提议取消他的‘理论家’的资格。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这意味着,任何孤立地、静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鲜活生动的社会现实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没有出路。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理论学说,而是一支可以运用于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锋利之“箭”。中国共产党人是高超的“射手”,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现实之“的”,从而打开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关节点,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揭示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什么时候结合好了,我们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就不断取得胜利;什么时候结合不好,我们的事业就要走弯路,就要经历曲折坎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历史与未来相统一,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希望所在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千秋伟业而不懈奋斗,一刻都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都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展望未来,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创造,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正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杨 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作了全面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我们必须着眼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入领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至关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矛盾观点是全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而主要矛盾则是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把主要精力聚集到解决主要矛盾上来,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最大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建立在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深刻认知之上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同时,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只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显得明显滞后。因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客观反映了发展阶段、国情国力、人民需求的变化,是尊重规律、符合实际、面向未来的科学判断。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精辟概括,一以贯之坚持人民立场,正确把握人民需求的升级变化趋势。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期待“水涨船高”,远远超过原先物质文化需要的层次和范畴。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涵盖的范围更广、种类更多、层次更高,不仅要求更好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需要,而且要求更加注重满足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明确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宣示了新征程上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科学概括,强调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面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这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这些问题的相互掣肘带来很多具体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优先解决、重点突破。

  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变化,而不是超越这个历史阶段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提出超越历史阶段的过高要求。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必须根据新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明确新的主要任务,解决矛盾主要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重任务,更加需要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瞄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实施科学性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呈现的新特征、提出新要求、带来的新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做到于变局中育新机、开新局。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推进新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越是遇到风险困难,越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执政本领,更好地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提高科学决策、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矢志不移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金钥匙”。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尤其是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国家软实力建设,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进展、站在新起点,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更好展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深刻认识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

韩宪洲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科学把握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运用。

  坚持战略思维,就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战略思维进行的是全局性、长远性和趋势性的谋划。坚持战略思维就要立足全局,将局部纳入全局的视野,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发挥全局的优势,弥补局部的不足,用全局的发展进步带动局部的发展进步。坚持战略思维就要立足长远,要有未来眼光,不拘泥于眼前,不被当前的困难所阻挡,在科学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长远趋势,向着未来不断前进。坚持战略思维就要突出重点,优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优先化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战略上做判断和决策,总要服务于一定的战略价值。所有的战略都是决策,所有的决策都是选择,战略决策的本质是价值判断。当确立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在现实中凡是符合战略目标和价值的就要得,凡是违背战略目标和价值的就要舍。战略目标和价值就是战略的大局,为了实现这个大局,战略策略也要依据大局进行调整,具体分析问题、条件和形势变化,制定最正确的战略策略。总之,战略思维要求依据战略目标和价值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是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艰难探索中根据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战略策略,成功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准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首先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不断提出科学的战略策略作了全面总结。我们党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奋斗、牺牲、创造的主题,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正是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善于从战略层面看问题、想问题,才能更好深入问题的实质,更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当前,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提高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运用战略思维,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注意分清主次,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好统筹兼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战略思维是对发展大势的观察和体悟,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发展的趋势、能够洞察隐藏的风险。要运用战略思维,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趋势,既主动化解可以预料的风险,下好先手棋;又要做到未雨绸缪,坚决防范和化解不可预料的风险挑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差异大,人民需求差异大,站在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的视角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往往是管中窥豹和盲人摸象,不能很好掌握发展的全局与趋势,甚至会造成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无条件服从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做到全国一盘棋。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是我们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战略是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层面的问题;策略是具体的,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培养和运用战略思维,需要准确把握战略与策略的辩证关系,在战略与策略的有机统一中实现自身的目标任务。 战略决定策略,策略为战略服务。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取决于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策略总是要为某一种战略服务。只要是有利于战略的实现,可以灵活选择这一种策略或者那一种策略,不必教条式地拘泥于某一种策略。没有战略引领的策略是没有意义的。战略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必须时刻保持战略定力,保证战略的坚定性。但与此同时,正确的灵活的策略有利于推动战略的实现,因为客观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不变的战略如何适应变化的现实,靠的正是灵活调整策略。策略是灵活的和具体的,离开了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原本有效的策略也可能失去效用。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要依据客观现实的变化,不断制定和调整相应的策略,使策略符合于客观现实的需要,从而与时俱进推动战略的实现。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工作的,每个党员,特别是干部,必须锻炼自己成为懂得马克思主义策略的战士”,“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永葆自我革命精神

陈 静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与独特标识,坚持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深入学习、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年第一课”中的这一重要论断,对于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重要论述,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有着非常深刻的价值意蕴,是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有力回答。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这是大道至简的真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充分表达了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彰显了勇于自我革命是党发挥最大政治优势的内在逻辑。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窑洞对”: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自我革命”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对自身政治属性和鲜明品格的高度自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并取得重大成就,就在于它总是能够坚持真理、纠正错误,能够自己认识到错误,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坚决地改正错误。我们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荡涤尘埃、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史。我们党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通过坚决纠正党内错误倾向、坚决整顿党的纪律作风、坚决清除党内腐败分子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中国共产党两个重大历史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我们党系统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团结向前的真实见证。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千钧重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能否永葆自我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第一课”中强调:“自我革命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正视问题的自觉是自我革命的前提基础。任何一个政党要做到自我革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恰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自我革命首先需要有敢于正视问题、敢于自我否定、敢于自我批判,在全党上下形成自我革命的自信和自觉。同时以问题为导向,直面问题,洞悉问题的实质与危害,为自我革命奠定扎实基础。自我革命,意味着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犹如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动手术,这无疑是痛苦和艰难的,它需要以“刀刃向内、自剜腐肉”的坚定意志和顽强决心做支撑。我们党正是依靠自我革命,成功消除了党内重大隐患,破除了利益固化的藩篱,有效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组织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全党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不论谁在党纪国法上出问题,党纪国法决不饶恕。毋庸置疑,当前,腐败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反腐败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必须知难而进。因此,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极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歇歇脚、缓口气的想法。作风建设更是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和长期性,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回潮、前功尽弃。在2021年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作出指示,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坚持自我革命,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整治‘四风’、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规定,完善长效机制”。我们必须持之以恒、驰而不息强化作风建设、紧盯重要节点关键环节,扭住问题不松手,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班永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是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必然要求,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用好”抓好落实工作。

  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是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一贯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正是通过一次次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中汲取了经验智慧,提高了能力素养,增进了适应新形势、战胜新挑战、取得新胜利的历史自信。

  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价值和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基本要求、科学态度,把对党的历史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整个党史学习教育求实、务实、扎实,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受到全面深刻的历史自信、理论自觉、政治意识、性质宗旨、革命精神、时代责任教育,全党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对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推进伟大事业的政治自觉,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提升应对伟大斗争的本领;有利于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发扬好历史主动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利于牢记使命担当,激发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和动力,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个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有利于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增强自我革命的战略定力,始终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五个“要用好”着力抓落实,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推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史、经常学党史。要用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继续把党史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这五个“要用好”指明了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着力点。

  要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推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史、经常学党史。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是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从学习对象上看,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都是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这就抓住了“关键少数”,通过领导干部示范和表率作用的发挥,对全党的学习形成“风向标”和“排头兵”效应;从学习内容上看,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更突出政治理论学习,体现了强化政治理论武装的定位;从实践效果看,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更有利于把“软任务”变成“硬约束”,防止学习流于形式。

  要用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继续把党史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用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将党史学习纳入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学在经常,作为必修课,让党的历史和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通俗化、大众化,让学习党史成为党内政治生活重要一环。

  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出发,贴近青少年需求,积极探索更加丰富生动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厚植青少年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新人。

  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红色资源,作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记录,承载着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记忆,利用好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励14亿多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不竭精神源泉。要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研和系统研究,加大保护、开发力度,打造成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使之成为生动的“党史课堂”,作为施教者,应当做“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努力在现场增强学习效果,以此唤醒受众的内心世界,穿越烽火连天的岁月,感悟革命先辈、仁人志士为国家命运、民族大义牺牲奉献的可贵精神,让精神的力量在受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

  要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各地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付诸实践,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实际的问题,赢得群众好评。要进一步把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更好地结合起来,站位要高,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口要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感情要深,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作风要实,以工作成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许华卿 陈有勇

标签 -
网站编辑 - 陈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