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

来源:《红旗文稿》2022/15 作者:黄 瑾 2022-08-10 10:33:43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的形势变化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期盼,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蕴丰富、逻辑严密,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重大理论问题,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其一,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展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实践的全过程。既关注人民基本需要,又关注人民更高层次需要,突出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满足人民对更高品质生活追求,切实将社会生产力提升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现实幸福感。

  其二,发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重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实践力量,对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提出“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持脱贫攻坚”,对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提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经济特区发展的创新创造活力”,对科技领域提出“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对城市治理领域提出“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对乡村振兴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这些论述涉及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民群众,号召人民群众立足自身所处地域、所在岗位发挥创造性、主动性,从而形成推动全方位发展的伟大合力,真正体现了“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的人民观。

  其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不仅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拥有者享受者,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成果的分配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突出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的财富分配方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困难群众、经济发展薄弱地区是实现共享、推进共同富裕的关注重点,需要久久为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享成果必须突破传统的物质共享局限性,既重视物质领域,也重视精神领域对人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生产劳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目的揭示了社会生产的本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以人民的需要为生产目的。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生产主要满足剥削阶级的需要,其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资本增殖和获得利润的需要,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而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成为保证社会成员“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手段。这表明新的社会形态与旧社会形态的生产目的截然不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阶级剥削,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生产目的从最大限度满足资本增殖转变为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深刻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充分反映了人民和时代的心声,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的价值意义。

  进一步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生产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关系。一是社会生产要满足“现实的个人”的需要。所谓“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认为是具体、鲜活、感性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构成了社会,要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中央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巨大好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二是满足“现实的个人”需要必须立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另一方面,对需要的满足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基础,而是应该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特别是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深刻汲取提过高目标、搞过头保障,“福利主义”养懒汉的历史教训,统筹考虑人民的当前需要和长期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的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时代要求和具体实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

  其一,为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一方面,新的历史方位下生产力发展水平客观上能够为人的全面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坚实保障,另一方面,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何种面貌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人自身的目的性紧密相连。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医疗、生态等诸多领域提出更高要求。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围绕这些新需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社会进步作为人的发展的必要前提,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不断谋求人的解放和发展,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弊端。

  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世界人民共同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近代大工业兴起促使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进,使得人类命运紧密不可分割。但资本将人本身作为生产手段,造成了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的发展,而且关注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第一重维度是从资本的全球化诉求回归到各国人民的普遍诉求。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贫富两极分化,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国际冲突和阶级对立,对人类的发展乃至生存构成严峻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这些主张跳出资本的狭隘视域,表达了世界人民期盼新型发展模式的心声。第二重维度是促进文明交流。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传播是随着人的交往扩大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也是促进人的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倡导以文明交流为载体促进各国人民彼此关系增进,民心相知相亲相通。第三重维度是将本国人民发展与世界人民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做好中国的事情就是为世界人民的发展作贡献。同时,中国“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积极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投入,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形成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放眼世界,秉持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人民主体地位,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十几亿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准确把握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持续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求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化了对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认识。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实体经济发展对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应该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对此,要汲取西方国家发展教训,避免经济“脱实向虚”,保障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要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经验,避免简单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发展,努力实现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循序渐进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在历史性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中央首次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为推进共同富裕划定了时间表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稳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共同富裕区域样板,是因地制宜有效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有力举措;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着力解决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短板的积极战略;创造性提出三次分配理论,逐步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调整的格局,是进一步调节收入差距、加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性安排;逐步推进从少数人到多数人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遵循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成功运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主体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方面。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通过人民的伟大实践提供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并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共有又进一步调动了人民建设的热情和能动性,“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在整个过程中,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件逐步具备,从不完善向完善日益推进,向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步迈进。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肖景华

标签 -
网站编辑 - 许华卿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