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动力。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必须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从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铸魂育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以崇高信仰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又有无数共产党人坚持崇高信仰坚贞不渝、坚守理想信念矢志不移,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无私奉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进程中,孕育形成了与党的奋斗相统一的革命精神,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丰厚滋养和生动素材。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革命精神形成的基础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革命精神的凝练、培育、总结、宣传、推广,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让广大党员群众更加科学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用崇高信仰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坚定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是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必由之路。
以人民立场铸实人民至上的理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理念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是革命精神的鲜明属性。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团结带领人民铸就辉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教育、就业、健康卫生、社会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持续用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使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样化需求,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真理追求铸强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我们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革命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把准时代大势,回应时代课题,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和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必须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国之大者”,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把握国内国外大势。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变为现实奠定坚实基础。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不懈狠抓作风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用心,也要用情,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实现并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实事求是方法原则不仅体现在党对总体宏观格局的把握上,也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上,体现在各方面的具体事情中。
以爱国主义铸牢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爱国情怀是革命精神的内在品格。以革命的爱国主义铸牢深厚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精神密码。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带领人民不怕牺牲、历经艰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史篇。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石油开采铁人精神,到“人造天河”红旗渠,再到“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等等,涌现出成千上万劳动模范和英雄群体,展现了无数共产党员的兴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三者融为一体,带领人民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爱国主义、爱国情怀激发人民磅礴的精神动力。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融入教育体系之中,持续加强“四史”教育,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发挥先进典型在爱国主义实践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发现、发掘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把爱国奋斗精神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照身边的榜样找方向、找差距,让爱国成为自觉行动。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弘扬爱国主义保驾护航,加大对蓄意破坏爱国主义教育错误言行的打击力度,切实营造弘扬爱国主义的良性生态。
以高尚情操铸造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革命的高尚情操铸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党的时代品格。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了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一批批道德楷模、榜样人物和先进集体,成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订和颁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坚持德法共治,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支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的赶考路上,应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道德建设,引导党员群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广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德法兼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通过法律实施来体现价值观和道德要求,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守住道德底线。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倡导知行合一,做真诚的道德践行者。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强化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自律意识,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