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来源:《红旗文稿》2023/12 作者:张东刚 2023-06-26 16:15:3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价值内涵、阐明了本质特征、明确了方法路径。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高校要带头深刻领悟、统筹把握这一重大战略的根本保证、根本任务、根本目标、重要使命、基本路径、核心功能,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一、强化根本保证,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上见真章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最大政治优势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其中第一项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可以说,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力贯彻和持续加强。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最高政治原则和规矩落实到教育强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让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高校要不断强化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树牢“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发展愿景,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持续深入抓基层、强基础,实施学院书记和院长“双强工程”,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形成上中下各层级“三热合一”的党建局面;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统学、领学、研学、联学、践学“五学联动”模式提升学习质效,广泛开展场景式、沉浸式、探究式学习;坚定不移全面从严管党治校,紧盯重点敏感环节“扎笼子”“打板子”,擦亮巡视利剑,健全学院纪委书记和兼职督查员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风校风,将党的领导落实学校建设发展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扭住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上强基础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关系教育事业成败,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古往今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从而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校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高校要紧紧扭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做好强根固本的工作,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理化研究阐释,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广大学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做好传承基因的工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向师生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做好改革创新的工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深化思政“金课”体系建设,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积极推行实践育人,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思政创新发展增强育人实效,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三、锚定根本目标,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出实招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专章部署,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计显示到2022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也都更加渴求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

  高校要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根本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立足点,持续支持基础学科与学科基础建设,大力支持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形成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互促进、文理协同交叉融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辅相成的良好学科生态,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牢牢抓住创新人才培养这个突破点,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探索中国式书院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打造成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牢牢抓住教师队伍这个关键点,完善教学科研人才选用育留机制,积极稳妥深化“长聘制”改革,教育引导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不断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质量层次。

  四、担当重要使命,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增成效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从世界历史发展看,教育强则国家强、民族兴,反之则会造成国家贫弱、民族衰朽。在今日之世界,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够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不仅关乎14亿多人口的民生福祉和美好生活,而且关乎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高校要担当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重要使命”,着眼全局看教育,立足政治强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要以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通道,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一大批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以“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知识体系传播”为牵引,不断推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研究成果,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以有组织科研提升重大攻关创新能力,建设高端智库,汇聚智力资源,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双碳战略、国家安全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拿出高水平的咨询方案,贡献强国复兴的高校力量;以综合性社会服务能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项目转化、人文建设等方面,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发挥校属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作用,提升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持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教育新动能。

  五、走实基本路径,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上求突破

  教育的现代化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现代化以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和发展路径。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领域全方位的转型性变革,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工程,集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现代化于一体,同时必将引起也必须要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总是与工业革命相伴相生。每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也给人类教育的样态带来重大改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向现代化要答案,从现代化上求突破。

  高校要走实基本路径,从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上实现发展破局。要做到适应形势、转变理念,深入理解领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8个“更加注重”基本理念,深入学习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树立与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转变相适应的理念;做到健全制度、依法治校,坚持党的领导各项原则和制度,依据法律的原则和要求,制定并完善教学、人事、财务与资产、学生、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规则和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做到科技赋能、数字转型,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重整重塑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流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建强用好智慧高教平台,以高校高教的数字化、智能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六、把握核心功能,在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上添新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本质是全体人民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也前所未有。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持续推进、长期坚持,有赖于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强化创新驱动、传承中华文明、优化社会治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充分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特殊战略,提升教育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力、贡献力。

  高校要把握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核心功能”,聚能聚势、聚焦聚力,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人的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要守住高质量发展“生命线”,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治校,适应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发展多样化的特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教育教学管理,推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改革,走出一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抓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高度的哲学自信和哲学自觉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出标志性、原创性、基础性重大成果,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建设,推进文明史研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坚持不懈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紧跟国家外交战略,优化全球合作布局,以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吸引国际留学生来华留学,办好国际学术交流论坛,打造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知名学术品牌,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

  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宝贵经验,蕴含着党和国家事业的成功密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不仅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而且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盼作为改进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完全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宗旨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高校而言,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招生工作和学籍管理,使每一个学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推动教育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回归教学的本质,加大情景式、体验式、在线式教学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有特色的教育;提升办学条件和服务保障水平,紧跟城市发展进步升级校园基础设施,构建新型校园后勤保障体系,持续改进后勤社会化服务质量,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和形象塑造,强化开门办学意识,积极主动向社会宣传报道学校工作动态、师生风采和教学科研成果,讲好大学故事,传播青春能量,以扎实的发展业绩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塑造有利舆论环境,赢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真心支持,切实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薛 莲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少义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1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