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一百年来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首次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第二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和重大意义,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一、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以契合性为基础的结合,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是互相成就的双向结合,而不是单向的结合或拼盘。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倡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倡导民为邦本,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人民主体思想、伦理思想等存在深层次的契合。这种契合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认同、广泛传播,使得结合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二者在思想品格上也具有高度契合性,都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理论,中华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两个身份的内在统一性使得“第二个结合”成为现实。
契合性不是无差别的同一,而是以差异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工业文明时代,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诞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重视人伦关系的仁礼统一、社会稳定等。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一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决定了在二者的结合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
结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双向的。一方面,经过结合,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照耀下得到激活,实现了变革、再造,建立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产生两个东西,而是创造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契合性、差异性,才使得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绵延至今,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种突出的连续性,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优势,充分表明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不可分割,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化“第二个结合”,有利于彰显“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个中国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根深蒂固”,极大地增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反之,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特色”,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追求,深深地植根在广大人民心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把几千年的“小康”梦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色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既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三、打开广阔的创新空间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丰富养分可以为理论和实践创新打开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维度从现实的实际拓展到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有利于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在各个方面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打开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由来已久。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经用“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有的放矢”“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韵的术语,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等思想,既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推进“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并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要体现的“六个必须坚持”,深刻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为邦本、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实事求是、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观念。此外,古代典籍中关于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廉政、信念等经典名句屡屡被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并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拓展了理论创新的维度、深度。它不但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发展,在形式上获得新的表达,深深地烙上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的,让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也使得我们重新摆正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掌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释权、话语权,有利于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
四、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安全和文化认同关系到文化的主体性、民族性的巩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评价,以及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在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发展基础上的、引导人民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文化。其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坚持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来整理古代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文脉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觉。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存在,使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成为现实的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他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结合”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更加彻底,真正变成中国的,而且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历史的,而是鲜活的、现实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通过结合,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主体性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深刻总结和充分运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