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来源:《红旗文稿》2023/13 作者:陈光俊 2023-07-11 11:11:21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工作,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而非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依托国内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经济大循环动态平衡,使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并形成了强大的供给体系。我国有14亿多人口,具有广阔的内需市场,有基础有能力实现内部大循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步伐,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以国际循环畅通更好实现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更好维护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更好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只有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初见成效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双循环。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和基础,强化国内大循环,夯实和提升国内经济基本盘,有利于带动和激活国际循环,促进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让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外溢效应更加充分显现。国际循环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循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广更深地开拓国际市场,更多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活力和效率。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100多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由2012年的4.4万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6.9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参与水平,在开放合作中促进了国际循环的畅通,更好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扩内需、促消费成效显现。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保持在50%以上,2013—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8%,住行等传统消费显著增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投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2013—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年均增长7.7%,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0%,投资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效果显著。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制造业规模优势不断巩固,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7.7%,占全球比重达30.3%,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服务业有效供给持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流通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流通基础设施硬件网络更加完善,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推进,有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科技创新是突破构建新发展格局堵点的突破口。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超过三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12年的1.91%提高到2.5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法规政策逐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深入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和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31.8%。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以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推动了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扎实做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各项工作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强调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

  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运行规律和外部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快更好地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助于加快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强化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强化政策引领,丰富消费业态,打造多元化、个性化消费场景,有效引领消费预期。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真正托起高质量发展的水准,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增强发展的安全性。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以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组织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然选择。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制造业能够不断改造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从而带动改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有利于使技术进步取代要素投入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必须抓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就要破除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只有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现代资本市场积极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构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作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肖景华

标签 -
网站编辑 - 薛莲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4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