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来源:《红旗文稿》2023/14 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23-07-27 16:12:47

  2023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科技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在对照历史、比照现实、观照未来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是科技落后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在《周易》《诗经》《礼记》等中华元典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的先人们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道: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十六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十八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可以说,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影响着不同国家的升降起伏、兴衰存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这一历史进程,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分析总结出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多次深刻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历史、掌握主动和观大势、谋大事的大历史观,我们要始终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

  二、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方向、基本目标、基本方针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总结中国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前所未有地突出强调科技的极端重要性,多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统一,体现了坚持开拓创新和坚持独立自主的统一,体现了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统一,是对我们党科学技术理论和政策的守正创新。

  这一论断体现了对当今世界科技关键作用的深刻判断。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把握战略主动,做好战略谋划,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这一论断体现了对如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这是立足我们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部署,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当前,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就是明确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定海神针”,作为赢得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为增强国家发展力、引领力、生存力提供强大支撑。

  这一论断体现了对如何应对我国风险挑战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科技领域既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国家强盛之基,也是国家安全之要。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以互联网核心技术为例指出,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求我们既能够解决“心腹之患”,也能够解决“燃眉之急”,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立足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更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立足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现代化。

  着力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坚持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要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进一步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创造活力,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坚持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执笔:王永义、姜迎春)

  责任编辑:薛莲

标签 -
网站编辑 - 薛莲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7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