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这表明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一、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消费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经济运行回升向好。2023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上半年季度环比连续实现增长,经季节调整后,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8%。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市场用工需求增加,就业形势整体好转。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就业主体人群25—59岁劳动力失业率均值为4.4%,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主要是进城农民工)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1%。总的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质量继续提高,国民经济恢复总体向好。
消费主引擎作用突出。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增收入、提信心、促销费政策支持下, 2023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5%和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和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推进,新型消费快速发展。线上消费同比增长10.8%,实体店铺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1%,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接触型、出行类居民服务消费持续回升。消费总体呈现较快恢复态势,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凸显。2023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投资持续量质双提升。2023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同比增长6.5%。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0%,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增强。今年上半年,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9%,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比1—5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随着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力显效,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为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高技术行业增势良好。2023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8.7个百分点,支撑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3.9%。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16.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2%,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46.3%,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2.2%。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2023年1-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1.9%、12.4%和8.8%,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4、3.9和0.3个百分点。随着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我国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2023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进口8.64万亿元,同比下降0.1%。规模和增速均高于预期,充分展现了外贸强大的韧性和潜力。从贸易结构看,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高技术产品比重持续提升。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5.5%。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9.8%,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增长10.2%,贸易多元化发展持续向好。
二、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好转具有深刻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能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把准调控着力点,丰富调控工具,增强调控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年度计划宏观引导,特别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更多依靠改革创新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三是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着力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内外循环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四是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聚焦结构性矛盾,完善科技、产业、区域、环保等政策。五是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注重内外统筹,加强各领域政策的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评估和预研储备。
基于产业基础所形成的强大抗风险能力。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具有世界各国难以比拟的强大制造能力、完善配套能力。由于工业门类齐全、多层次劳动力丰富,我国既可以在传统产品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又可以凭借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与众多的高端人力资源,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制高点、形成新优势。正是在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强力支撑下,我国经济的抗压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强。
基于超大规模市场所形成的较强回旋能力。我国所具有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层次多元丰富,规模优势显著,具有较强的快速复苏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要素禀赋及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发展层次的巨大差异性,能够为企业创新和抵御风险创造更大回旋空间。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结构转换效应依然存在,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空间。我国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
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创新实施区间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把握好调控时度效,加强财政、货币和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推开。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及时化解压力,有效防范风险,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三、经济总体向好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以全球范围内较快的经济增速,为世界经济带来宝贵的确定性。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依然面临着供应链瓶颈、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全球债务水平高企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今年一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巴西GDP同比分别仅增长1.8%、1%、1.9%、4%,总体表现低迷且不及预期。在这个关键时候,尤其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带动推动世界经济重启增长、走出危机。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为稳定世界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压舱石”的作用。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加强经贸往来。一方面,中国为世界提供了规模巨大且最具潜力的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国际商品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大力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为优化全球生产要素配置、扩大全球生产可能性曲线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中国经济恢复向好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成为第一动力,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为基础。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5%左右,有利于引导发展预期、提振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四、继续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货币政策力度要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要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
继续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下半年,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提振上半年潜力没有完全释放的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大力促进民间投资增长。
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已跃升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这都为我国继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半年,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推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综合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特别要关注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风险。从上半年房地产的走势来看,开发商层面的风险依旧突出,未来房企仍存在债务违约的预期,甚至可能向稳健企业扩散。保交楼不及预期,房地产价格下跌压力加大等,防风险依旧是下半年的主要工作,要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要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特别是要关注就业问题,上半年青年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努力完成就业目标任务,努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肖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