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专门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我们强化科技创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始终牢记党中央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奋力建设创新驱动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系统概括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坚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为我们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遵循。中国中化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和唯一选择,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创新资源,完善体制机制,系统谋划推进,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产业使命,强化顶层设计。实施“两化”(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促进我国农业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国中化聚焦促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化工新材料补短板两大产业使命,编制 “十四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化持续提升。生命科学领域,以建设海外企业在国内高水平研发平台为抓手,充分发挥海外优势研发力量和先进管理经验,在国内建设种业、植保、动物营养等领域的世界一流高水平研发体系,助力我国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材料科学领域,面向终端应用,形成以通用材料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三大领域为主要方向进行研发布局。持续加大新材料科技攻关力度,规模化发展一批“补短板”高端产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整合创新资源,重构研发体系。多年来,“两化”所属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引入了先进科技创新体系,具备很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条件。“两化”联合重组后,中国中化统筹“两化”科技资源,重构科研组织体系,按照公司核心产业链, 建立了中国中化研究院,下设前沿共性研究院、优势产业研究院、专业研究中心三级研发架构,形成统筹公司重点研发方向和创新资源的研发体系。科学统筹、集中力量、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为每条核心产业链均配备相应的研发组织,促进研产销一体化协同创新,实现“需求从市场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形式,加速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深化完善与高端领域用户的合作创新机制,将供应链升级为创新链,打造高水平创新联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中国中化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配套机制与保障措施,完善研发投入机制,优化项目立项机制,规范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健全创新容错机制,创新研发组织管理方式、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制约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转化的瓶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将创新文化培育融入科技创新生态,厚植科技创新文化沃土,建立以“秉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开放包容、协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干事创业、潜心科研的良好环境。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国中化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意义,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承担并顺利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围绕核心业务领域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聚焦端牢中国饭碗,着力推动种业振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粮食处于紧平衡状态,存在结构性矛盾,如口粮基本做到了绝对安全,但饲料粮需要大量进口。此外,国内玉米和大豆平均单产较低。中国中化作为农业领域的主力军,肩负着推动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职责使命,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汇聚和集成全球种质资源和研发资源,突破育种资源瓶颈,保障我国种质资源持续迭代。借鉴引入海外种业“研育”创新体系,立足中国市场需求启动一批本土性状研发项目,启动建设先正达集团北京创新中心二期,先后建成杨凌育种技术中心、国家玉米技术创新中心、吉林长春春玉米育种基地、河南新乡夏玉米育种基地等并投入运营,参与组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种业研发平台,补强国内育种前沿技术研发短板。依托在环境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优势,制定覆盖盐碱地治理、种质开发、种植技术、下游利用的综合解决方案,打造综合示范区,形成推广应用价值高的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体系和产业模式,助力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聚焦建设化工强国,加快化工新材料补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材料基础。目前,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国内总体自给率仅为70%左右,万亿市场规模中约有三千亿市场依赖进口。一些化工新材料高端产品,特别是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配套的电子化学品严重依赖进口。中国中化作为全球规模领先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加快化工新材料补短板是义不容辞的使命。着力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促进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能力提升。在战略性新产品方面,突破集成电路刻蚀气六氟丁二烯制备关键技术,建成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装置;研制开发集成电路用系列化精密橡胶制品并实现批量供货;开发锂电池粘结剂用PVDF树脂,打破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突破高强高模对位芳纶纤维结构均匀控制等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为防护装备、光纤通信等领域提供原材料保障。在战略性新技术方面,建成首套全球领先的15万吨/年双氧水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引领行业绿色发展方向;自主开发的己内酰胺法尼龙66新工艺实现产业化,打破了跨国公司对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的长期垄断。
聚焦落实“双碳”战略,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双碳”目标是我国中长期转型发展战略,也是未来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中国中化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碳资源回收利用、清洁能源等领域进行技术研究。过去,我国的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催化剂一直依赖进口,供货期长、价格高昂并存在断供风险,一直是行业亟待突破的难题。中国中化研制的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催化剂高于国外引进技术近3个百分点,实现了煤制天然气领域全产业链技术国产化,在煤化工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碳资源利用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二氧化碳化学转化产业化技术开发,5000吨/年工业试验装置成功投料试车并实现稳定运行,实现二氧化碳低能耗高效转化,开辟了一条具有显著减碳效应的二氧化碳制高值化学品新途径。在氢能领域积极储备关键核心技术,工业副产气提纯燃料电池级氢气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建设完成常压碱性电解水制氢中试装置,正稳步推进规模化应用。
三、建设过硬队伍,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中化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策部署,紧密聚焦公司深化业务整合、实现科技驱动、推动产业化转型的发展实际,实施“人才兴企计划”,着力打造“三支队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性化工领域人才高地,为公司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打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中国中化持续打造一支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气神的管理人才队伍,作为驾驭各类风险挑战、引领公司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突出政治标准,制定企业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评细则,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干部考察制度。强化专业化、国际化、年轻化建设,面向核心产业板块,着力选配专业化干部,2022年提拔的干部中近70%具有化工产业生产科研专业背景;注重培养认同中国中化使命愿景与发展理念,熟悉国际化市场规则与治理规则的国际化人才,选派国际化管理人才担任境外企业高管,促进内外交流融合;实施“新动力工程”,两年累计选拔30余名40岁左右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公司党组管理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了队伍年龄结构。
打造具有科学家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中化始终坚持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一支具有“爱国奉献、勇攀高峰、严谨求真、集智攻关”科学家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以高质量人才队伍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展“凤凰计划”专项行动,聚焦公司核心产业链、创新链,通过“引凤筑巢”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通过“筑巢引凤”引进科技领航人。搭建科技研发专业序列,畅通从科研助理到集团首席科学家的职业发展通道,打破高层次科技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聚焦生物育种、化工新材料领域,与高校合作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为公司储备核心主业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工程化人才。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价值、贡献为核心的中国中化科技人才评价模型,牵引科技人才提升科研成果的产业价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李俊贤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举办李俊贤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宣讲会,强化示范引领,营造爱党报国、勇攀高峰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岗位建功、砥砺奋进。
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工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中国中化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执着专注、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支撑产业化转型和卓越运营。开展“技能人才匠心工程”,探索建立“技能领军人才-技能卓越人才-技能人才”的人才梯队。实施技能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持续提升一线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推进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评审产生首批3家中国中化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平台,为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孙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