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红旗文稿》2023/23 作者:王会民 2023-12-12 10:48:14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化基于文明视角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充分认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

  续写中华文明新辉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自觉。在漫长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长期与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以其卓越的文明成果和思想体系为人类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面临西方文明的巨大挑战,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蒙尘”,甚至成为西方人眼中腐朽和落后的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彰显新作为,在百年奋斗历史中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让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文明,日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正是续写中华文明新辉煌,推动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其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内在创新和现代转型,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文化根基,也蕴含着“人类向何处去”的文明解答。始终胸怀天下,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主张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文明发展内在规律,顺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改善当代全球治理困境。因此,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引发世界人民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共鸣,助力让各国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宣介中国新文明观,锚定国际传播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大奇迹,而且开创了文明发展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追求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文明、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昭示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开启,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格局,拓展了人类文明观的思维视野,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功范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锚定国际传播战略能力水平,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成为紧迫任务,重点推进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反馈评价等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从而让中国在世界上实现发展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世界贡献度和美誉度相匹配。

  二、深刻把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遵循

  遵循“两个结合”。在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们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时代新征程,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在深刻把握“两个结合”规律认识上展示中国特色,让世界通过文明的窗口读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理解“中国之治”的文化底蕴、成功密码和世界意义,又能为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方法论指引。

  坚定文化自信。历史上,正是秉承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党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奋进新征程的美好蓝图、倡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在世界各种文化交流激荡的大潮中,以自信的态度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介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未来世界转型发展提供文化和思想资源,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勇于回答时代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做好中华文明 “家谱”的编修,探源中华文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也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运用好“文明交流互鉴”,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展示中国形象。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把中华民族文化创新成果贡献给世界,更好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

  秉持开放包容。“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文明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颜色和一条道路,要倡导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相互包容、共同发展,共建共享人类文明百花园。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明不是拒绝、冲突,而是尊重、吸纳、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要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展现“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和“美美与共”的远见卓识。

  三、积极探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结合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找准着力点,在坚持原则立场、共处之道、传播效能等方面有所创新,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乎国际社会对党和国家整体形象的认知,是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通过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世界人民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懂中国共产党;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一部分,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积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科学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深刻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文明有序繁荣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思想共识。一是尊重不同文明的平等地位。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要积极贯彻全球文明倡议,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文明优越论,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戳穿文明优越论的历史危害。二是维护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各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各成体系的思想创见,各不相同的制度模式,只有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获得共同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既能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可以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三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是倡议者,更是行动者。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开创中华文明的未来,谋划世界文明和谐发展。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新征程上,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切实解决国内外话语流动的“逆差”,自塑与他塑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方能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提升国际传播自觉,系统阐释中国理论,讲明中国道路,介绍中国成就,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关切国际传播受众,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培育国际传播人才,重点建设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以坚定的政治素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卓越的格局成色,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强化国际传播的准确性、实效性;密切关注新技术、新手段的迭代发展,紧盯前沿技术,瞄准发展趋势,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精准传播;更好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重视发挥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讲述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中国故事。要完善传播内容,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话语体系,重点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海外受众真正领略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人的思想魅力、人格魅力和实践伟力。

  (作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 寅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寅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2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