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不断为共建美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

来源:《红旗文稿》2024/14 作者: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2024-07-27 11:23:31

  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发表,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全面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世界百年变局中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发出“全球南方”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时代强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彰显了中国推动共建美好世界的大国担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新生的亚非拉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纳入中国同印度、中国同缅甸的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同183个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外交关系,与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坚定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信任和拥护,在国际上树立了积极形象,成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重要一员。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五项原则先后写入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指导原则、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促进了国际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维护了国际公平正义,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反抗侵略和压迫、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坚强保障。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一律主权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五项原则凝结了发展中国家对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变革进步的深刻思考,将以往只是西方国家享有的主权平等原则拓展到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这些国家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作斗争提供了有力指导,为如火如荼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旗帜。在五项原则的激励和鼓舞下,越来越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相互声援和支持,奋起抵御外来干涉,成功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为国家之间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开辟了正确路径。五项原则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智慧的结晶,体现出鲜明的求同存异思想,超越了“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陈旧狭隘观念和对立对抗思维,既为各国妥处分歧提供了指导原则,也为各国在有关争端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指明了方向。

  为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贡献了历史智慧。冷战期间,超级大国称霸争霸,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心愿。五项原则旗帜鲜明反帝、反殖、反霸,摒弃了穷兵黩武、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壮大了人类社会正义和进步力量,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进一步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重要遵循纠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等和非正义,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二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相互联系空前紧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效能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经济遭受连番冲击,发展鸿沟不断拉大,地缘政治对抗加剧,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全球性挑战交织联动,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这要求我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之上,进一步探求用好新机遇、化解新挑战的时代答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高度,胸怀各国人民安危福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在新的历史转折关头继续推动世界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升华了建设美好世界的宏伟愿景。这一理念致力于回应各国人民共同期待,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主张国家间通过对话协商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呼吁各国携手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建共享普遍安全的世界;主张各国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宏伟愿景实现了从和平共处向和合共生、彼此成就、同球共济、永续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指导理论。这一理念因应客观需要、结合实践经验不断取得理论创新成果,发展成为科学理论体系,全面系统解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世界上的事由各国商量着办,在国际事务中实现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不同文明和社会制度和谐共生,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为国际社会擘画共同发展最大同心圆、寻求普遍安全最大公约数、共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实现增长机遇的普惠,推动发展道路的包容,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地球村”里的国家共谋发展繁荣,让共赢的理念成为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了建设美好世界的非凡实践。中国团结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取得全方位丰硕成果。双边层面,中国同巴基斯坦、印尼、南非、越南、塞尔维亚等十几个国家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共同打造新时代国家间关系的新模式。区域层面,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最早起步的区域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典范;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命运共同体建设蹄疾步稳,是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成果丰硕,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标志命运共同体建设正在周边落地生根。全球层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倡议应运而生,带动全球治理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国际社会带来和平稳定的前景,为各国人民增添繁荣发展的福祉。

  如今,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世界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承载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新型国际关系、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丰富内涵,多次写入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建美好世界的理论共识和行动指南。

  三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变的是中国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新路的不懈努力,是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担当尽责,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的卓越贡献。这其中的经验,对未来中国发挥更大国际影响、作出更多国际贡献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20世纪5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殷鉴不远,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应了当时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民心所向,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枷锁、争取独立的强劲呼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人类命运交织、安危与共已是客观现实,逆全球化和阵营对抗却在开历史倒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把握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脉搏,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烈愿望。这是两大创举迅速赢得世界各国人民认同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要始终胸怀天下,担当大国责任。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国际人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间隔很短,而二战后至今没有发生世界大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党的二十大将“坚持胸怀天下”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一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了中国继续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使自身发展与人类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历史自觉。

  要厚植文化底蕴,唱响价值共识。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亚洲文明都渴望和平、非战戒杀,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供了思想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人类历史长河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弘扬起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价值共识,汲取世界多元文明相融相通优秀成果,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可见,必须挖掘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兼收并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才能赋予中国方案契合人类文明共通内核、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化吸引力和思想感召力。

  要团结绝大多数,汇聚全球合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从亚洲迅速走向世界,离不开中国以“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积极参与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赢得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信任和支持。面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离不开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的支持参与,需要“全球南方”挺立在历史潮流前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加强团结合作、增进沟通理解是各国共迎挑战、共创未来的有效途径。

  要不畏艰难险阻,长期接续奋斗。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人类前进的方向,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恰恰表明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为人类进步事业锲而不舍、不懈努力的坚定决心。而历史接力就是这样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就是这样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

  四

  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共迎全球挑战、共建美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自信自立,锚定历史前进正确航向。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把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发挥元首外交战略引领作用,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风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立足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以东方智慧为人类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开放包容,增进各国各民族友好合作。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南方”开放包容合作倡议和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八项举措,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包容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

  坚持公道正义,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每个国家都应在多极体系中有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搞阵营化“小圈子”分裂世界。推动各国共同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作用,共同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共同捍卫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全面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积极劝和促谈,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以及涉及朝鲜半岛、伊朗、缅甸、阿富汗等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持续提升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坚持合作共赢,推动世界共享发展繁荣。坚持扩大制度型开放,谋划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继续形成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为世界现代化提供新机遇。积极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现象,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共同做大并公平分好经济全球化的“蛋糕”,推动各国人民共同走上现代化的大道。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投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作出积极贡献。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在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国与国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促进全人类发展与进步,始终是各国不懈探索的重大命题。在这个艰苦卓绝、勇毅前行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将不断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重责任、作出更多贡献。

  责任编辑:王 寅

标签 -
网站编辑 - 薛莲 校对-张少义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8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