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历史贡献

来源:《红旗文稿》2024/15 作者:贺 钦 袁若南 2024-08-12 15:59:21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大理念,为发展生产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擘画科技现代化的战略蓝图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在党的科技发展方针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历经艰辛,成就卓著。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始终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予以高度评价。

  1949-1966年,邓小平同志参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技发展决策和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973-1975年,“文革”后期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了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全面整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深入思考,引领我国科技事业步入健康发展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领导我国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具有原创性、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邓小平科技思想。

  20世纪 70年代末,中国科技水平不仅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科学技术确立为驱动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以农业现代化为例,“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会后的6年,我国科技创新政策数量猛增至420余份,构建了国家科技政策的初步框架,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进步准备了条件。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抓住产业革命机遇,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引发全球新一轮高科技竞争。1986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我国首个高技术研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统称“863”计划)。该计划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7个领域,确立了15个主题项目作为突破重点,旨在追踪世界科技前沿。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1991年4月23日,邓小平为全国“863”计划工作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高科技的系列论断,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新篇章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二、奏响解放生产力的时代强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为依据,阐明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与时代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这一思想从哲学层面深化认识了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加速发展生产力指明了正确道路。解放生产力,就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并依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了科技引领时代变革的历史规律,更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与战略前瞻。

  面向经济建设。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通过《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点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加快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步伐。

  深化体制改革。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与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南方谈话赋予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全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营造知识报国的科学春天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工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了,必然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他赞同并坚持贯彻党在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和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再次复出后,以科技和教育工作为抓手,全面推动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发展纲领的拨乱反正。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教育政策,使我国科教事业迎来崭新春天,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他强调要爱护和鼓励科技人员,科研要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使长期受压抑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受到鼓舞。1975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中科院从科技路线、知识分子政策等方面着手整顿,最终形成了《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邓小平同志在听取该汇报意见时指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学研究是一件大事,要好好议一下”。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科技发展依靠谁、如何依靠等重大理论问题。1977年8月,《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要为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保护和调动知识分子工作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保证科研时间,使科学工作者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研上去”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肯定知识分子的系列政策,解开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历史心结,奏响了科学春天的序曲,为后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奠定了积极的舆论基础。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前期我国重振教育事业、鼓励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革新。1975年,邓小平同志就慎重思考了恢复高考问题。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在京主持召开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从当年开始恢复高考,高等院校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通过高考招生,不再搞群众推荐。教育部在当月召开第二次全国招生工作会议,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枷锁,决定恢复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77年冬,全国有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8万人;1978年夏,全国共有61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40.2万人。 恢复高考打破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人才培养出现历史断层的不利局面,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重新出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素质人才。

  科教兴国战略优化人才储备。1989年,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伟大实践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完善,充分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教育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素质科技后备人才不断涌现。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邓小平科技思想紧紧围绕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科学技术活动必须对外开放,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

  科技是人类共同财富。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科技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邓小平同志在深入研究全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精辟地指出,“ 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如果不发展科学技术,就很难在国际事务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就难以抵制来自敌对势力的种种制裁和封锁,就不能在维护和平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时,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要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目的。他明确指出,“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发挥社会主义的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 因此,对包括科技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洋为中用。学习外国文明成果要结合我国实际,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邓小平科技思想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基础与现实需要,通过一系列战略谋划,为我国加快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指明了正确的历史方向。邓小平科技思想引领我国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扬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科学精神,深刻领会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战略思维,坚持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人民立场,积极践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世界情怀。只有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肖景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孙剑 校对-薛莲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9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