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文艺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
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领悟、扎实践行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巨大成果。特别是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组织系列高质量文艺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比如,电影《战狼》、《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长津湖》,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彭德怀元帅》、《鸡毛飞上天》、《最美的青春》、《换了人间》、《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评剧《母亲》、歌剧《沂蒙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曲《不忘初心》、《我们都是追梦人》、《再一次出发》、《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等。众多的小说、绘画、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和网络文艺等方面优秀成果,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呈现出百花竞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梳理十年来的文艺成就,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性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根基、底色、坐标和鲜明特征。从政治制度来看,人民是主体。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他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目的。在百年前,中国社会对这方面的认识是局部的、个别的、肤浅的。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以后,一改过去文艺舞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唱主角的局面,为人民创作、为人民而歌,由自在变为自觉,成为理论主张、实践行动,逐渐成为文艺创作主流。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文艺人民性的重要论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人民文艺观的构建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推进到了新的境界。
一、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猿相揖别根源于劳动,表现在人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仅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特别是学习、审美和娱乐等需求。从2000多年前产生的《诗经》中,我们就知道,尽管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但人们充满着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物质是第一性的,在满足人们吃穿住等基本用度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趋旺。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尽管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但总体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上升趋势。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人们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更加主动自觉,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更加主动自觉,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更加主动自觉。比如,电影《流浪地球2》这部科幻片,其主要矛盾集中在移山计划与数字生命计划两条技术路线的探索,以及人类与重大自然灾难的冲突,通过我国派驻联合政府的全权代表、航天员、数字生命工程师、科学家,与各国政府组织代表、科学家、工程师团结协作,战胜一个个困难,闯过一道道险关,最终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故事,形象直观地喻示人们,当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中国人以大气包容、人类命运与共的世界观,与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反转命运,充分彰显了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胸怀。中国航天员执着地坚持全人类必须推动地球奔赴新家园;中国工程师借助车祸死亡女儿的数字生命,千钧一发之际,让地球躲避了月球爆炸产生的陨石而免于毁灭;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在最后关头,做出在别人看来十分莽撞的决定——到时就点火,因为他对我国科学家、工程师抱有充分的信任,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充分的信心。这样一些情节的设置,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观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之情,呼应了人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盼,激励着人们奔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
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事实正是如此,对于文艺,人们既有喜欢高雅的,也有喜欢通俗的;既有喜欢庄严的,也有喜欢谐趣的;既有喜欢大部头的,也有喜欢短小精悍的;既有喜欢追网剧听云上音乐会的,也有喜欢上美术馆电影院的。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少年儿童、“银发一族”两个群体呈现文艺需求扩大的趋势。比如,重视少年儿童美育的学校和家庭越来越多,带动少年儿童参与各类艺术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我国电视剧、电影、游戏版权输出量逐年增长,受到东南亚、非洲等地人民的欢迎,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的重大判断。
二、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文艺在人民中诞生。文艺这种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典型方式,孕育于普通劳动群众之中。鲁迅讲过,原始人抬木头,协调合作,吐纳节奏,喊“杭育杭育”,就产生了早期的文艺。从《韩熙载夜宴图》等画本和出土陶俑可以看到,在宋代的瓦舍勾栏,影戏、杂剧、说书、旋舞等各种艺术形式由民间艺人创制,并在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中日臻完善。今天,我国历史上很多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中,由广大的民间“非遗”传承人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在新时代的人民生活中,新的艺术形式正在人民的奋斗中孕育。
文艺创作生产的原料来自人民的生活。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文艺创作史上,无论是现实主义创作、浪漫主义诗歌,还是科学幻想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民的生活。包括像毕加索抽象立体画《格尔尼卡》,其原始素材也直接来自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的战争。只不过,画作是对残酷战争的曲折的、扭曲的反映罢了。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工作者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因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创作优秀作品的不二法门、必由之路。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将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的典型人物张桂梅在贫困地区办学一事作为创作题材,是一项直面现实的高难度创作。如何将广为人知的真人真事转化为感人的艺术形象,不仅编剧、导演下过一番苦功夫,演员也来到张桂梅所在学校,与张桂梅和师生近距离接触,观察她们的生活、外部动作特点及折射的内心世界,从她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中汲取力量。主演在华坪拍摄期间,没有卸妆就上街,观察人们对张桂梅老师的反映,结果发现人们主动与她打招呼。正是因为主创人员和张桂梅一样,心里始终装着贫困山区的人民,始终装着面临各种困境的女娃子,满怀深情地塑造了张桂梅的形象,把镜头对准与张桂梅一路同行的人们,精彩演绎了华坪女高师生平凡而又不凡的故事,感动了广大观众。有笑有泪以小见大,人物装扮、细节上特别还原。没有刻意卖惨,也没有说教的感觉。网友的评价,说明这部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在人民生活的土壤里找到了根、立住了魂。这再一次证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才能有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三、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人民是文艺的最终评判者。文艺创作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有广大群众的欣赏和阅读。只有以文艺作品为对象、以文艺接受者为主体开展积极主动的审美鉴赏活动,人们才能在文艺传播的过程中实现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接受全过程的闭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的再创造。文艺创作才能实现创作者的初衷。这说明了一个明显而又深刻的道理,文艺作品归根到底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读的、演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文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交由人民来评定。眼睛不能只盯着“评委席”、只盯着“小圈子”。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广大观众中产生重大影响,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今天观众对唐诗的鉴赏、评价、推崇。
文艺的经典化过程是群众和专家共同推动的。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之所以优秀,就在于经过了人民和历史的淘洗。《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故事,在说书阶段就经过了多少人的批评,又在群众中流传了多少不同的故事和人物。今天,造就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特别是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开展的文艺批评,必将带动文艺评论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观众,直接间接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影响并指导、提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促进优秀文艺作品的不断涌现。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成就优秀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人民评价和市场评价、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艺创作的社会价值、社会功能、社会影响,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文艺健康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确实有一个经济效益的问题,但文化产品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精神产品。也就是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所承载的思想观念等精神价值,能够超越时空、长久留存下去;对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思想情感,能够超越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持续地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伤害。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能忽视和否定经济指标,但也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搞唯票房、唯点击率、唯发行量那一套,而是要更加自觉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创作推出更多社会效益明显、两个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更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
四、具有体系完整性和鲜明实践品格
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的理论根基,来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源于贯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创造;其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动力是人民需要文艺,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基本途径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要方式是审美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要素齐全、构建严整、体系完备,有着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统摄,有着宽广的世界文明视野,有着鲜明的中华美学底色,有着原创、丰满及精到论述的理论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体用贯通,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
首先,体现在坚持问题导向上。着力剖析和解决影响制约文艺繁荣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就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十年前,文艺最突出的不良表现是浮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对这样一些现象,文艺战线有关方面和文艺界有识、有志之士通过艰苦工作,大力组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大力整治资本不规范行为,大力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从根本上做了扭转。到群众中体验生活的多了,到生活中找灵感的多了,沉下心来磨作品的多了,以小切口、小故事来映照大主题、大时代的多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快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广大一线创作人员深研细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精辟的论述,落实在创作生产当中,使文艺领域出现更多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的好作品,更多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好作品。
其次,体现在对文艺创作态度的引领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想打动人民,首先要与人民群众心连着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最深刻、最动情的两个字是“人民”,文艺工作者要想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一定要深入群众,发自内心地把号召转化为由衷的、自觉的要求。这对文艺工作者的心性修养、胸怀格局、奉献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不断深入群众,在人民生活中挖深井,在思想上、感情上永葆孺子牛的状态,磨砺境界,磨砺作品。舍此,别无他途。
十年来,文艺战线有关方面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精神,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面,在写人民、演人民方面,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为人民奉献最美好精神食粮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迈上新的台阶。在习近平的人民文艺观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将道理、学理、哲理与人民生活的感性材料融通,将理论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以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方式来写人民、画人民、演人民,必将造就精品迭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恢宏壮丽的交响曲,为世界贡献特殊的中国声音和色彩。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