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2017年03月31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7/7 作者: 朱永新

    核心要点:

    ■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

    ■ 知识分子能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最大建设。将一味的批评,变成合理化的建议,也是一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是批评的升级版。建设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是一种卓越的批评,也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批评方式和能力。

    ■ 知识分子应该成为行动着的思想者,思想着的行动者。无论是行动中验证的思想,还是思想中产生的行动,都必然更有生命力。

    ■ 传承是为了延续过去的美好,创新则创造着未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知识分子应该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 如何把这些期待与要求,演变为内心的道德律,在生命中践行,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强大之道,也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提升之道。知识分子不能成为“知道分子”,新时代知识分子,需要具有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2017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就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积极投身到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去。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知识界和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新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身在现场的我,作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一边聆听讲话,一边思考问题。

    一、知识分子需要批评,更需要建设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批评,是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发现者和批判者。的确,知识分子需要批判精神,其本质是一种求真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正是这种情怀和责任感,激发起知识分子的批评意识。

    但是,生活是复杂的,真相是立体的,批评也不是一味的否定。知识分子在批评时,应该对批评进行足够的反思。世界从来不曾完美,何况中国还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批评而批评,对推动社会进步价值不大,而且很容易滑至为了吸引眼球而批评的虚荣深渊,与真相真理南辕北辙。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批评者。上世纪90年代初,我也曾经激烈地批评中国教育,抱怨其“病入膏肓”。1997年底,我从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转任苏州市副市长。分管教育文化工作后,我才发现,中国教育的问题,靠批评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知识分子仅仅加入批评的大合唱,而不是积极建言献策,那么,批评只能是批评,现实永远不会理想。从此,我开始系统思考现实教育问题,先后在苏州市推出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计划、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等,并且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些建设性的举措,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教育的品质,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建言献策的愿望。

    建设,可以在任何岗位上进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知识分子能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最大建设。将一味的批评,变成合理化的建议,也是一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是批评的升级版。建设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是一种卓越的批评,也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批评方式和能力。

    二、知识分子需要思想,更需要行动

    知识分子善于独立思考,有专业知识体系,是有思想的人。但是,仅仅有思想是不够的。

    中国古代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把道德、行动与思想合而为一。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道德上的自我提升甚至突破,必须在行动与思想的共同前进、互相砥砺中完成。一直以来,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知行合一的人。比如,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的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当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最缺少的就是知行合一精神。现在关起门来写文章、高谈阔论做研究的人太多,满世界飞行讲演、学问只为稻粱谋的人太多,而扎根生活、深入田野的人太少。上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从书斋里的思考者转变为田野中的行动者。当时我就意识到,自己虽然也写了不少著作,但并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于是,我决定改变话语方式,改变行动方式,真正走近教师,走进一线教育生活,努力为中国教育探索一条新路。2002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起航。现在,这一模式已经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多所学校开展。这一切,都来自于思想和行动并重的力量,因为我们始终致力于教育一线的研究,提炼出思想理论、操作技巧,又回到一线中践行,不断丰富完善。

    知识分子应该成为行动着的思想者,思想着的行动者。无论是行动中验证的思想,还是思想中产生的行动,都必然更有生命力。

    三、知识分子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承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想和追求、价值和信仰,往往集中体现在这个国家、民族杰出的知识分子身上。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理应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血脉中流淌的基因。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也有许多卓越的榜样。无论是钱学森、邓稼先、王大珩、王淦昌、朱光亚、周光召,还是李四光、袁隆平,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让人感奋。

    但是,仅有传承也是不够的。传承是为了延续过去的美好,创新则创造着未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知识分子应该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有研究表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突破有8成左右来自美国。中国除在家用电器、建材等少数领域领先美国外,大部分技术都落后于美国。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对于国家而言,唯有创新才能弯道超车。知识分子应该积极投身到创新发展的大潮中,既要攻坚克难,下大力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也要巧妙借力,利用各种资源,尽快形成独特的创新优势。对于个体而言,创新更是知识分子发挥聪明才智的最佳途径。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生命,乃是精神生命。创新就是创造,就是让知识分子的精神生命得以强壮,甚至得以超越物质生命而延续。创新是知识分子的天命。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不断指明方向,提出期待。如何把这些期待与要求,演变为内心的道德律,在生命中践行,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强大之道,也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提升之道。知识分子不能成为“知道分子”,新时代知识分子,需要具有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

    (作者: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责任编辑:那非丁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