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科学的春天40周年。中国正加快迈向世界创新中心,进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时代。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的6集电视纪录片《创新中国》,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围绕信息、能源、制造等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聚焦创新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具体事件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集中反映了中国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起全民族蓬勃的创新激情。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厚重深邃,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荡气回肠。经过数十年持续努力攻关,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构建起全方位、系统化的科研布局和产业体系,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深刻改变着世界创新版图。片中,我们可以从C919飞机、臂架泵车、钻井平台、光子、中微子领略中国创新的广度。从空间站、天舟发现中国创新的高度。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燕号水下滑翔机感受中国创新的深度。从光量子计算机、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浮列车体会中国创新的速度。从0.15毫米高温超薄玻璃、摩擦纳米发电机惊叹中国创新的精度。“生于中国,走向全球”的创新现在越来越多,一幅创新型中国的恢弘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创新发展,对中国而言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传承。4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振聋发聩的判断,掀起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面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重大论断,深化了科技创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认识到,创新是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的支点,是由大到强的关键。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引领新兴产业变革,颠覆传统产业格局。片中,汽车变成了“智能移动包厢”,基因组编辑、干细胞再生等研究前沿多点突破,新动能成长的速度超出预期,开辟新的产业方向,导入新的市场结构,正在挑起中国经济的大梁。城市交通和大数据,快递员和无人机,蔬菜大棚和卫星,养鱼和发电等跨界融通,跨主体、跨行业融合发展,盘活了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带来颠覆式创新和指数级增长。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向我们走来,呈现出群发式突破、深度交叉融合的生动景象,引发了新的全球创新竞赛。从电视片的选材来看,6集分别从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切入,把准了世界科技创新的趋势和方向,这些领域也都是我国科技创新由大到强的关键突破口,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重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传统的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和价值创造方式。光伏、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与近零排放的传统煤电重构分布式、多重调和的能源系统。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机器人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都聚焦横向集成、垂直整合、网络化的新型制造方式。基因编辑、干细胞等个性化精准治疗方式为延续生命、保障健康带来新的希望,正引发新的医学革命。国际竞争的焦点转向深海、深空等战略新疆域,上天下海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创新中国》将镜头对准奋斗在科技创新一线的科研人员、企业家和技术工人,这是中国创新最厚实的根基和最丰富的宝藏。电视片更生动展示了我国全民创新意识正在普遍提升,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加速优化,创新的文化土壤日渐丰厚,科学精神正在内化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它表明,一个创新型的中国必将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越来越大的创新贡献。
(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孙 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