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8年03月15日 09:00:00
来源: 《求是》2018/06 作者: 刘延东

  核心要点:

  ■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强调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要求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强调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要求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强调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勉励青年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希望广大学生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希望当代青年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战线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切实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实际行动。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教育战线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整体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五年来,教育系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载体,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大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高校院系、中小学、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党组织建设,高校大学生党员占比7.1%,教职工党员占比56.6%,各级各类学校党建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广大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

  二是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2016年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毛入学率达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正向普及化迈进。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普及程度的大幅提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三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促进了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完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工作,审议部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不断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积极推进艺术教育,强化体育,努力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国中小学生基本实现电子学籍管理,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4%,多媒体教室从不到40%增加到80%,教育卫星传输网服务于近1亿农村中小学生,数字教育资源覆盖了6.4万个教学点,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建设12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300个职教集团,自2015年起每年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连续举办10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加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覆盖600所高校数十万学生。启动“新工科”建设,推进“5+3”医学教育改革,举办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6年,我国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的正式成员,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四是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为促进社会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完善资源配置、加大倾斜扶持、严格规范管理等多种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差距。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237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认定,占全国县级单位的81%。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中西部100所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至2017年的4个百分点以内。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五年累计招生27.4万人,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80%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017年,随迁子女在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报名参加高考,比2013年增长了36.5倍。同时,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不断健全。

  五是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有效激发了教育发展的动力活力。完善顶层设计,对于重大改革举措先行先试,确保改革蹄疾步稳、有力有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点上攻坚、到重点突破、再到全面深化。2014年在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市两校”率先启动教育综合改革,2015年在各地各校全面铺开,2016年重点推进若干体制机制改革事项,2017年进行总结盘点。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情况汇报》,充分肯定五年来教育改革的成绩进展,对下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此前三年启动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努力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在高中学业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大幅取消不公平的高考加分,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实施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浙江、上海作为高考改革试点接受首考检验,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第二批试点启动。从实践看,这一改革带动和倒逼了办学、治学、教学等领域改革,需要继续总结完善。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15项教育行政审批,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扩大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编制及岗位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自主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一揽子法律修订完成,推进民办学校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高校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六是4%目标连续五年得到保持,教育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12年如期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并连续五年保持增长。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已达3.89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超过3万亿元。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的“四统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中央和地方投入3500亿元,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级单位的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新中国历史上覆盖最广的学生营养干预计划,惠及3600多万学生,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从国家层面出台了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政策,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30万名乡村教师提供生活补助,向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坚持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拓展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各类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五年来资助困难学生4.25亿人次,累计资助7000亿元,努力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建章立制、精细管理,促进教育经费科学合理使用,努力发挥最大效益。

  七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党和国家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五年来,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3400多万专门人才,职业学校输送3000多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培训上亿人次,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已达13.5年。高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高校科研经费达6531亿元,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超过130.9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已接近全国总数的八成,在凝聚态物理、结构生物学、转化医学、气候变化、超级计算、量子通信、农业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高铁、光伏、数控、高压输电、核电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高校产出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占全国的80%以上,累计提交各类政策咨询报告4万多份,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中作用日益彰显,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推动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44个贫困县,在产业发展、咨政询策、健康扶贫等方面形成一批品牌项目,教育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艺术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文艺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作出贡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0%以上,语言文字信息化进程加快,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和基础建设更加贴近国家发展需求。

  八是教育督导体制不断健全,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教育督导是推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2012年,国务院颁布《教育督导条例》,标志着教育督导走上法治化的轨道。五年来,督导机构不断健全,国务院成立了教育督导委员会,大多数省份已经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督导机构网络,教育督导在推动各级政府履职尽责、督促学校按教育规律办学、推进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督导制度保障更加完善,先后出台了20多项督导评估规章制度,建立了报告发布、信息公开、问责约谈、满意度调查、复查监测等制度。督导工作队伍更加有力,国家层面组建由243名国家督学参加的督导委员会,全国基本建立了一支超过1.7万专职督学、10.3万兼职督学、7.3万评估专家和1.4万督导行政工作人员的督导评估队伍。督导机制更加有效,不断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利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推动督导手段方法的变革创新,“督”的职责和权威有效落实,“导”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彰显。

  九是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地国,2016年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万人次留学人员在华学习。我们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服务和引导,目前留学回国255万人,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占70%,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达2480个,在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本科以上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已建成中外合作大学9所。在14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教育合作始终是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内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青年等领域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学生连续两次获得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第一,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四省市学生整体参加2015年测试,成绩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工作,教育自身的综合实力、对国家发展的支撑力、对创新的引领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显著提升,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持续彰显。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教育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攻坚克难、拼搏奋斗的结果。五年来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为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开启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感紧迫感

  当前,世情国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对教育事业的战略定位、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就迫切需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强教先行,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以教育强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战线一定要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形势,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使命担当。

  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迫切需要教育战线坚持和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我们党历来重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后,提出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的重大时代命题,即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天在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期贯穿“两个一百年”奋斗期,时代新人不仅是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体人民、对所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牢记使命、守住根本,在事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对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权,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仅塑造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而且要培养能够引领社会风气的时代先锋,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二是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教育战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对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这些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和文化引领,产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成果。形势逼人、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以教育强国的新成就支撑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和人才支持。

  三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教育事业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工作既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也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更高。我们既要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发展差距方面“补短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又要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方面“做加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现在,科技发展深刻改变了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重塑了教学环境和学习生态,要把握机会,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使之更好地促进因材施教、缩小差距、共享发展,为亿万学生提供更加多样、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好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热切期待。

  四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以更强的竞争力支撑综合国力。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深刻改变了国际战略竞争格局,各国纷纷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内容创新,厚植人力资源根基。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一“弯道超车”的宝贵机遇,就可能错失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良机。同时,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期待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看到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发展越是融入全球、越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越要求教育承担起更多全球使命。无论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提炼具有中国标识的治理理念、提供打有中国烙印的公共产品,都需要教育战线主动作为。我们既要兼收并蓄、加强合作,努力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也要强化教育自信,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履行大国担当、推动建设新型国家关系、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我国教育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办学水平有待提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亟须破解,教育发展内在活力仍需激发。对这些问题,必须客观认识,迎难而上,精准施策,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谱写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新篇章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教育战线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国情、优先发展,改革创新;坚持把实施宪法摆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深入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加强教育法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终身学习,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一件接着一件做,一年接着一年干,齐心协力写好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是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以新思想引领教育发展新征程。方向决定道路。教育战线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扎实有效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确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对照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特别是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聚焦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狠劲,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韧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落实,开创事业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全面开启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

  二是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加快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要将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民族振兴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加强对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坚持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围绕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难点痛点,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补短板、强弱项,有效推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和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实施,促进不同板块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要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健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关系,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需要一流的基础教育、一流的职业教育,要打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战,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新时期实现“四个伟大”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生机活力。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决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思想。教育改革要回头看、再出发,全面检验已有改革措施的落地情况,全面分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破除利益固化的格局,破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落实好《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举措和党的十九大部署的改革任务,抓好接续推进,坚决打好改革攻坚战。完善全链条的改革推进机制,推进育人方式、考试招生、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的系统改革,有针对性解决学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用中国智慧、中国办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加快中国教育走出去步伐,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办好孔子学院,深化和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努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是坚持强教必先强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强才有教育强。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关系近1600万教师的大事,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地位正在深入落实。要在师德师风、资格准入、招聘制度、考核评价、职业发展、待遇保障、荣誉制度等方面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探索针对不同教师的岗位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宣传黄大年、李保国等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做让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受益并永远铭记的好老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五是切实提高教育保障水平,营造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们既要开源,也要节流,珍惜每一分教育经费,切实把钱用在刀刃上;既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又要有重点、提效益,更多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基层、困难学生倾斜,全面提高教育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要以加强督导抓落实,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切实将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增强忧患意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妥善处理敏感事项,主动回应群众期盼,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设教育强国,时不我待,任重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
网站编辑 - 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