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40年,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领域各项事业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更好满足,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入新阶段。
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
40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十六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等重要会议持续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重大决定、重大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提出了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推向了新的时代高度,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我们党探索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和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为抓手推动文化发展,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入新阶段
40年来,艺术创作生产持续繁荣。文化系统努力探索艺术创作规律、创新艺术管理方式,积极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更加注重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更加注重推动各门类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出优秀作品、出艺术精品。文化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艺术工程项目,设立国家艺术基金,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主题创作和文艺活动,举办中国艺术节、各类专项艺术节庆和展演展示活动,改革文艺评奖、改进文艺评论,艺术创作环境更加积极向上。艺术表演团体数量从2007年的4512个增加到2017年的15742个,其中民营艺术表演团体13583个。“文华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先后有近700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奖励。2015年至2017年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4499部。
40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理念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接受型向参与型转变、由国家包办向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系统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以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制定出台,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深入推进,服务规模明显增加。1979年至2017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从7787万增加到7.45亿,文化馆(站)举办活动次数从12.7万次增加到194.4万次。文物机构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1.13亿增加到2017年的11.48亿。文化惠民项目深入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有没有”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逐步向“好不好”转变。
40年来,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成效显著。《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博物馆条例》等6部行政法规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定出台,文物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文化系统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文物工作形成了“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转变”的工作理念。文物普查全面推开,文物资源逐步实现家底摸清。文物、古籍等名录体系逐步建立,保护制度更加健全。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稳步实施,馆藏文物保存展示条件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深入实施,古籍保护得到切实加强。文物资源逐步“活”起来,文博单位积极举办精品展览、开发优质文化创意产品。文物宣传普及工作广泛开展,每年覆盖受众上亿人次。
40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等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化,非遗保护工作在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入到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的新阶段。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青年人群参与热情日益提高,非遗在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培育良好民风习俗、激发和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显现。由法规体系、名录制度、记录研究、传承实践等构成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日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逐步形成我国非遗资源完整的信息档案,非遗分类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成为社会自觉,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局面正在形成。
40年来,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民间自发兴起到政府自觉推动的发展历程,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系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强化引导、规范和服务职能,逐步探索出一条既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在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有序发展,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6万家增长到目前的5.9万家。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加速融合,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有力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文化产业总量规模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5462亿元,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40年来,市场培育监管协调推进。文化市场从零散经营起步,业态不断丰富、形态日趋多元、渠道日益广泛,逐步形成以娱乐、演出、艺术品等传统市场和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市场为主体的文化市场体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系统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管理规律,逐步形成了“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服务引导”的工作理念,放宽市场准入、主动服务引导、强化执法监督,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市场管理政策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各领域文化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不断出现,行业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市场行业监管不断加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执法队伍不断壮大。
40年来,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对外文化交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工作方式逐步从官方交流为主扩大到官方和民间并举、交流和贸易并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作格局,在文化交流中逐渐从参与者、建设者转变为引领者。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有力服务了外交大局。覆盖全球的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网络初步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多边文化合作机制,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法、中埃、中拉等文化年(节)活动成功举办,“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快速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体系逐步建立,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围绕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耕厚植,坚持面向青少年、面向基层拓展交流方式,有力发挥了凝心聚力、增进认同的重要作用。
四十年来文化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0年来,我们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文化改革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繁荣、在繁荣发展中改革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也得到很多有益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须坚持把握方向、守住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领域各环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三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总体部署,密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谋划文化建设、推进相关工作,发挥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应有作用。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五是必须坚持重在建设。以发展繁荣为第一要务,以重在建设为重要原则,扎实推动思想、队伍、制度、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各领域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六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创造精神。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牢固树立战略思维,推动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孙 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