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深夜,渡江战役东线战场炮声隆隆,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扑江苏张家港双山岛。江面风高浪急,成百上千名船工自告奋勇,冒着枪林弹雨护送大军过江。
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声中,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从此,张家港这片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昔日贫瘠、偏僻的小滩涂生长出了希望,勤劳的张家港人民开始在自己当家作主的土地上建设家园。
1962年,这片长江入海口的沙洲设立了行政区划,拥有了第一张“身份证”——“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共和国的版图上多了一个叫“张家港”的县级市。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典范,张家港先后荣获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首批“国家生态市”。2000年,张家港利用修建沿江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废基,开挖形成人工湖——暨阳湖。现在的暨阳湖,已是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成为市民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图为暨阳湖一角。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临江而居的张家港人以浩浩长江那样一往无前的气概,屹立在家乡大地,奔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建起了一座物质财富丰富、精神财富也丰富的文明之城。
精神文明春风化人
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拂着长江南岸这片热土。乡镇企业办起来了,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请来了,外轮进来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起来了……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中,张家港人迸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的张家港,城乡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后!张家港人开始反思,“市容市貌是城市的脸面。如果连环境卫生都搞不好,还谈什么文明?”
抓环境卫生、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抓生产力啊!以环境卫生整治为突破口,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了家乡“颜值”的革命由此拉开帷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春风化人,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当年,重庆姑娘喻兴英刚到张家港,心就凉了半截。“这明明就是农村嘛。”喻兴英对着老乡嘟囔,哪里有想像中秀丽的“江南水乡”的半点影子?最不能忍受的是路边的露天茅坑,蚊蝇嗡嗡,臭气熏天。为了这个,还惊动了警察。
那一次,村里有人要在河边建一个露天茅坑,喻兴英急了。因为这个茅坑距离她家大门口只有五六米。“家门口放个露天茅坑,谁愿意?!”这个“辣妹子”把手里的锄头“哐当”往地上一扔说:“如果要建,我就砸了它!”露天茅坑动工的时候,喻兴英说到做到,挥起锄头砸了上去。双方争执不下,喻兴英报了警,把警察“请”了过来。
露天茅坑最终没能建成。这还不光是喻兴英的功劳,真正给力的,是没过多久,政府在这里有了一系列“大动作”:改水改厕、除“四害”、临街店铺“门前三包”……
改变就从这里开始。
春风拂面,文明的“种子”很快舒展开枝叶,感染到每一个人。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农村,80万张家港人上街捡垃圾、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靠着一把把笤帚,在1994年,张家港获评全国首批“国家卫生城市”。
彼时,在张家港的一个小乡村,同样上演着更新迭变。
100多平方米的大居室,医院、学校、农贸市场都在10分钟生活圈内。很多年前,南丰镇永联村村民就住上了这样的小区。
看着村民们兴奋的样子,村干部钱桂芬也跟着高兴。但没过多久,问题来了。有的把自家门口的草坪铲掉,种上了葱和蒜;有的在人行道上支起炉灶烧起了柴火;还有的村民早上一起床就急急忙忙骑上自行车,出门挤公共厕所,因为舍不得用自家抽水马桶里的水。
有一回,钱桂芬还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大礼包”。
那天,她前往村民家中登记信息,经过一栋楼前,“呯”地一声从楼上掉下来一件东西。钱桂芬转头一看,竟是一包垃圾,除了果皮纸屑,还有一堆煤灰,洒了一地。钱桂芬惊出了一身冷汗,要是慢了一步,不就砸上头了吗?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行为习惯却还是原地踏步。文明的“穷根”也得拔掉啊!在每月一次的村工作例会上,村干部就这一问题讨论开了。“不如评选‘文明家庭’。”有人提了出来。大家眼睛一亮,对啊,村民们都爱面子,评不上多丢人!考核以村小组为单位,一人不文明,全组都扣分,用“联动”的办法相互监督和制约。
凡是拿捏不准的,就把家庭文明的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村民们说,奖励倒是其次,“不蒸馒头争口气啊!”
大家都在暗地里较着劲呢!
……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会被旁人鄙视,违章搭建、私拉乱接会被立即叫停,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这些不起眼而又不容易做好的事,张家港人偏偏就做好了。与城市“颜值”一起改变的,还有张家港人的精神面貌。文明细胞被激活了,从城区到村镇,从单位到家庭……人们铆足了劲,凡事都要当“最文明”的那一个。
人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城市里的人!张家港人当年对城市“颜值”的追求,早已变为生动的现实图样。无论何时,走进张家港,都是始终如一的干净整洁有序,这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憧憬,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切的期待。
自从有了市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精神价值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
一场全民参与的“大扫除”,不仅扫除了陋习,扫掉了“脏乱差”,还扫出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在忘我的奋斗中,“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16字的“张家港精神”形成并深深地种在了这块土地上,融入了城市血脉,铸就成“城市之魂”。
从首个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的县级市,再到唯一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文明张家港”既是全体张家港人共同的精神记忆,也是新时代全体张家港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图为1994年,张家港的孩子们举着标语参加宣传活动。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当年的沙钢,在钢铁行业摸爬滚打,闯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令业内人士啧啧称奇。看着工人们的小日子过得蛮舒服,“当家人”沈文荣却很清醒,如果还是守着旧设备老技术,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他把目光瞄准了世界第一流的设备和技术。
听说沈厂长买回一台德国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工人们一个个兴奋得摩拳擦掌。这在全世界可只有4台啊!但很快,一个消息把大家砸懵了。原本预计3年的建设周期,沈厂长硬生生地要把它压缩到23个月。
“不吃不喝不睡也来不及啊!”工人们顿时炸开了锅。也对,这么高端的设备,且不说是一群“土包子”在捣鼓,就算是外方工程师,也不敢打这个包票。“国际专家都说要3年,这不是瞎搞嘛。”工人们想不明白,一向“沉稳”的沈厂长怎么会做这么没把握的事呢?
当时的筹建组成员黄伯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3年的全厂动员会。
“总投资预计要20亿元,早建成一分钟,就是一分钟的效益。我们赔不起啊!”会场顿时一阵躁动。突然,沈文荣话锋一转:“我要让工程一开工就能赚钱!”
瞬时,会场安静了下来。
“把眼光放远点,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钢铁工业,没有点吃苦的精神,怎么能迎头赶上!”沈文荣目光炯炯,壮志满怀。
“大家拼命地鼓掌,心里的火被烧得旺旺的!”黄伯民沉浸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
拿破仑曾说,在战争中,“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多么精彩的名言,生动表明了特定时空内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正是靠着一股子不怕吃苦、追求卓越的炽热精神,沙钢人创造了世界奇迹:1995年9月项目如期建成投产,时间提前了一年多不说,总投资节省了7个亿!
“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自2009年以来,沙钢连续11年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现在的沙钢人,依然用这句“座右铭”向世人证明着精神的伟力。
不只沙钢一家,张家港的企业,最大的财富不是账户上的数字,而是创造了这些数字的、闪闪发光的张家港精神。随着自身实力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张家港企业开始走出去投资设厂,同时也把张家港精神带到了一个个新地方……
东渡纺织集团每建一家工厂,都必定要成立党组织,必定要将“张家港精神”标牌醒目地竖立在厂区。甚至开在柬埔寨的工厂,“张家港精神”也抖擞地迎接着每一位员工。东渡的“掌舵人”徐卫民说:“张家港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张家港人的血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丢。”
张家港精神内化为持续发展的动力。万千张家港人在这方沃土上奋力拔节,朝着梦想奋进。大伙都像是上足了发条,一鼓作气往前冲。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拼来了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的张杨公路,造起了全国县级市第一条步行街,摘得了全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桂冠……短时间内,张家港创下了28个“全国第一”。
激情在燃烧。这里的人们认准一个理——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是追求出彩、实现价值的舞台。然而,从曾被称为苏南地区的“边角料”发展成为全国明星城市,张家港人有的还不只是激情。这里的广大党员干部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带领群众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张家港的发展结合起来,同自己每一天要做的事情、要干的工作结合起来,转化为战胜挑战、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最终成就了今日的张家港。可以说,张家港精神的真正内核,就是广大干部群众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
张家港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注重培育城市精神。每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个全市性大会,一定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会场外的红榜,既展示经济建设的实绩,更公布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名。1995年,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张家港人用“两手抓、两手硬”的生动实践,印证着“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扛起文化的大旗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进入新世纪,张家港人对文化的渴求如春草一般在内心旺盛成长,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从市魂锻造向文化浸润升华……
每年的11月,张家港都和长江文化有个约定。沪剧《挑山女人》、黄梅戏《女驸马》、锡剧《幸福港湾》、藏族歌舞剧《大爱永恒》……一个个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2018年,长江流域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盛会——长江文化艺术节在一片姹紫嫣红中迎来了她的“15岁”。早在2004年,张家港牵手沿江十二省(区、市),成功举办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各大主流媒体惊叹:张家港这座小县城竟然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
观看一台精彩的演出,市民只需要掏20元。市民张卫国是老戏迷了,每年的“文化大餐”从不落下。特别是来自湖北的楚剧《乡里乡亲》,让他看得大呼过瘾。老伴也是这样,“她看的时候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完全入戏了!”一旁的老伴被张卫国说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眼界开阔了,精神充盈了,文化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今年49岁的李珍是杨舍镇老宅社区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和张卫国一样,也是长江文化艺术节的“铁杆粉丝”,自幼酷爱越剧的她有“几把刷子”。在“追”了几届长江文化艺术节之后,李珍技痒难忍,索性和几个有着同样爱好的姐妹组建了一个越剧团,取名“百家乐”。“主要是老百姓自娱自乐。”李珍掩嘴一笑。
一群“半路出家”的演员成了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名角”。李珍和她的姐妹们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教孩子们练基本功。跑圆场、挥扇子、学唱腔、练表情……梁丰小学“小星星戏曲社”的孩子们已连续3年参加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揽下了一个又一个“小梅花”。
像“百家乐”这样的群众文艺团队,在张家港有800多支。他们活跃在全市1015个文化网格中,每年为老百姓送上万余场文化活动。
长江文化艺术节种下了文化的种子,深深扎进群众的土壤,生根发芽,努力生长,迎来了最美的“花期”。“中国曲艺名城”“中国小戏小品之乡”“中国宝卷之乡”,一系列称号蕴含了固守文化根脉的深情;苏州评弹《焦裕禄》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小品《生日聚会》拿下“群星奖”……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张家港的文化建设从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突破。
浓浓的“书香味儿”是张家港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该市大力推进书香城市建设,通过设立城镇阅读空间、建设民间阅读组织、设立阅读推广人、实施“图书馆+” 升级计划,引导全民阅读活动体系化、科学化开展。2013年,张家港建成了全国首家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驿站,全民阅读成为全民“悦读”。图为位于商业区购物公园的24小时图书馆驿站。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的心灵里、头脑里搞建设,那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漫长过程,只有坚持,才能收获芳华!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张家港人的收获是丰硕的:城乡一体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在这里,文化的滋养是多渠道、全方位的。2012年11月,张家港出台全国首个“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将“书香城市”概念量化,变模糊型推动为制度化发展。
图书馆工作人员吴洁,每天要负责全市140余个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即使再忙,她也要登录24小时图书馆监控管理系统,看一看当天的运行情况。在张家港,像这样的24小时图书馆驿站有40多家,遍布城乡。1800余名阅读推广人每年开展各级阅读活动超过3000场次,阅读活动针对不同人群,还可“私人定制”。
童话书屋、湖畔书房、开心书吧……在张家港,还有许多美丽的“悦读空间”。每逢周末,市民肖卫军和上小学的儿子都会在梁丰生态园的森林书屋待上半天。巧的话,还能遇上阅读推广活动,“蹭”上一节课。肖卫军觉得,对于孩子,“一篇好童话胜过一百句说教。”
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张家港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经典诵读进校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普及乡村少年宫、创新打造“幸福家长驿站”……创载体、抓活动、强阵地,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文化的浸润不仅丰厚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底蕴,更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深情号召。
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人掀起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热潮,他们心心念念的美好愿景,正在眼前徐徐打开——既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崇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
道德的理念只有通过千万人的实践,才能成为推动社会风貌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张家港的志愿服务曾经陷入过“走形不走心”的窘境。志愿者一个接一个,一批接一批地往老年公寓跑。“老人一天被洗了三次脚,指甲也快剪秃了。”志愿服务要么“一窝蜂”而上,要么“一勺烩”乱炖,闹出了不少笑话。
如何让志愿服务更“走心”?张家港市文明办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项目不接地气怎么办?组织专业的志愿团队摸清需求、设计项目;活动要持续开展经费哪里来?企业加入“伙伴计划”,主动认领项目;活动中出现意外怎么办?保险公司无偿提供人身意外伤害险,志愿者没有了后顾之忧;志愿服务不专业怎么办?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成立志愿者学院,系统化给志愿者“充电”……一系列实招,让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的闪亮名片。
来自河南的新市民高要鑫,耳濡目染之下,就这样被“圈粉”了。2014年初,高要鑫注册成为志愿者,生活渐渐忙碌起来。
他为人忠厚,办事踏实,点子又多,很快就“升任”同城伙伴志愿服务团团长,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高团”。这是一个服务新市民的志愿团队,高要鑫如鱼得水。“足印港城”“快乐艺站”“闪亮自我”……志愿服务项目一个接一个。从一开始10多人的“班”,到如今900多人的“团”,只用了5年时间。
而在妻子高凯歌看来,丈夫越来越“不像话”了,常常忙到半夜才回来。但是高要鑫停不下来啊,总觉得有一股力量推着他往前走。
“这里的每个人,内心都好像燃烧着一团熊熊的火,升华着自己,也照亮着别人”。每每提到志愿团队,高要鑫的声音都不自觉地带着兴奋,那是他和伙伴们的骄傲啊!
高要鑫的付出有了温暖的回报——两个女儿凭着父亲遥遥领先的积分入读公办学校。张家港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施行新市民积分管理,这是一座讲道德的城市对有道德的好人的馈赠。
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涵濡浸润下,张家港人的道德境界在提升,越来越多的张家港人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和着城市的文明一起律动。超过13万的注册志愿者,1142支志愿团队,超过3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每天约100场志愿服务活动闪亮城乡……这是张家港志愿者的“热度与激情”。
樊惠平、陈春明、倪永祥、殷志兰、王志勇……27个“张家港面孔”先后亮相“中国好人”榜,数量在全省同类城市中首屈一指。越来越多的人在服务和被服务中得到成长。
2005年,张家港获评全国首批、县级城市首个“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4月,中央文明委再次在张家港召开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老典型又一次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近年来,张家港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努力让道德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图为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少先队开展“学雷锋”主题黑板报评比活动。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给张家港带来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无数感人的故事在传颂、辐射,如同身边的一盏盏明灯,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成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面旗帜。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气氛热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看,我们的老秦书记!”
当特写镜头聚焦在“改革先锋”、张家港原市委书记秦振华的身上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张家港人兴奋了。转发、点赞,朋友圈被点燃。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向秦振华老书记致敬,向“张家港精神”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20多年来,张家港市主要领导更换了一任又一任,但“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传统始终没有改变。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永不停歇,张家港人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永不过时。
“只有用好张家港精神这个‘传家宝’,才能接好张家港改革发展的接力棒。”张家港市委书记沈国芳在今年年初“张家港精神再弘扬大会”上的一席话掷地有声。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张家港孕育着文明,文明成就着张家港。新时代的张家港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让理想信念的基因代际传承、精神文明的力量奔涌激荡,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力书写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