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思路、主要举措和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的“药方”,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本刊分两期刊发部分省、市负责同志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
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陈求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及时雨、指南针和金钥匙。辽宁省委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并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结合起来,一体贯彻、一体落实。
辽宁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大发展势头强劲,沈阳市正在着力打造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图为沈阳华晨宝马新工厂组装车间。 辽宁省委宣传部供图
全面履行“五大安全”职责。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沿海沿边省份,既是工业大省,又是粮食主产区,必须不断提升战略支撑能力,全面履行“五大安全”职责。一是全面履行维护国防安全职责。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强化军地资源整合与需求对接,扎实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与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辽宁作为粮食主产省,近年来粮食连续喜获丰收,2019年总产量达到2430万吨,创历史新高。我们将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增加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粮食主产省地位。三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境整治“五大工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四是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快能源储备能力建设,稳定石油、天然气等产能,更好保障能源安全。五是坚持把产业安全放在重要位置。辽宁产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要以“一带五基地”建设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产业链基础功能和水平为重点,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构建具有辽宁特点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牢牢抓住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能力、产业、产业链四个核心要素,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推动重点装备企业重大整机和成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快技术研发、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同时,要求东北地区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使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我们将着力构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推动形成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发挥沈阳市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东北创新中心、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东北人才中心、东北亚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鞍山、抚顺、本溪、辽阳要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功能互补,加快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发挥大连开放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入推进六大港口整合,着力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构建东北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三是加快推进辽西北地区发展。发挥辽西北地区农业资源相对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和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靠创新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守住辽西北生态红线。四是加快推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引领,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东北地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优化投资营商环境的标杆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和辽宁振兴发展的新引擎。五是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载体和突破口,推动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乡村形成资本、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中,加快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建设。把辽中南城市群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新的举措,发挥沈阳、大连对外开放龙头作用,加强产业和人口集聚,带动辽中南城市群协同发展。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人才强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要以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并强调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一是牢牢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二是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发挥沿海沿边区位优势,统筹对外贸易、投资和开放通道、平台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交流,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是激励企业家、人才和干部干事创业。进一步支持和爱护本地和外来企业成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和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实施人才引领振兴战略,以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为牵动,研究更具吸引力的措施,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积极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在辽宁安心、安身、安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正向激励,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与新时代新要求、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展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做好“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郑州答卷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 徐立毅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顺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极化趋势,担当使命、服务全局,立足现实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承载能力,加快优质资源要素集聚,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为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郑州力量”。
郑州是全国12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高铁“米”字形枢纽,在全国铁路运输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被称为“中国铁路心脏”。图为郑州动车编组站魅力夜景。 焦潇翔/摄
立足“交通+区位”,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郑州地处中原,史谓“天地之中”,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维系四方。时代的发展让郑州这个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内陆城市与世界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在党中央和河南省委的重视支持下,郑州逐渐形成以国际航空枢纽为带动、米字形高铁为依托、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一体联运的物流集疏优势,打通了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大交通之势正在加速形成。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坚定不移走好“枢纽+开放”的路子,围绕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参与国际合作高地的“一门户、两高地”,加快把郑州建设成为以自贸区为引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载体、以综合性交通枢纽为依托、以开放体系为保障,全面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有力支撑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崛起的内陆开放高地。
立足“人口+腹地”,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时指出,“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郑州处于中部地区的核心区,背靠河南1亿人口大省,以郑州为中心1000公里辐射半径的交通圈涵盖了经济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的大半个中国。人力资源充沛程度、市场辐射合理程度、现有空间承载能力,在全国城市中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郑州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把发展以高素质劳动力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做好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嫁接改造的加法,落后产能淘汰出清的减法,数字化转型的乘法,营商环境和商务成本的除法,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和国外先进制造业转移,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一体打造,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中贡献更多郑州创造、郑州质量、郑州品牌。
立足“文化+自然”,打造文化传承创新新优势。郑州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风貌。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在这里发端、源远流长、从未中断。“伸手一摸春秋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是厚重文化的生动写照。要努力讲好“黄河故事”,高标准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建好黄河文化公园,将黄河沿线生态保护与文化挖掘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黄河郑州段建成世界级的黄河文明寻根胜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进商代王城、黄帝故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保护开发,凸现厚重中原文化,不断提升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全面提升城市气质、城市气派,让人们感受到华夏文明、黄河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立足“空间+后发”,打造城市承载能力新优势。郑州这座城市尚未定型,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具备较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空间。近年来,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力不断增强,净流入人口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加快,郑州的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我们着眼于未来1700万左右人口规模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统筹老城更新、新城开发和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结构,优化行政区划,走好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化发展路子。持续打好基础能力建设这张牌,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现代化,全面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集约利用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优质产业,配套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转移人口进得来、落下去、稳得住、能乐业。坚持城市群协同发展,推进郑州大都市圈“1+4”城市规划共绘、防洪共抓、生态共保、交通共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服务共享,让区域连起来、强起来,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设繁荣创新、生态宜居、魅力人文、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郑州都市圈。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对外开放国家战略,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这一方向,坚持省委赋予郑州“在全省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同类城市竞争中形成更多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赢得更大影响力”的目标定位,以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为工作抓手,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经济稳增长、发展高质量,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增进群众获得感,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努力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武汉努力当好中部高质量协调发展动力源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马国强
武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将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推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当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擎。
武汉阳逻港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及最大的集装箱专业港区,2019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1.23万标箱。图为正在装卸货物的阳逻港。 长江日报供图
着力提升产业引领带动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承担着众多国家战略任务,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50%,长江流域近200座桥梁和世界十大大跨度桥梁超半数为武汉造,全国投入运营高铁里程的36%由武汉企业设计,在航母及大型船舶设备、北斗、高端数控机床、杂交水稻等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始终围绕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超前谋划布局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等一批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芯屏端网”产业生态,持续提升桥梁、铁路、电力、建筑、船舶、水利等设计和带动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努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技术、品牌、标准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的引领区。始终聚力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光电子信息、生物等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撑作用,更好发挥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产业新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生力军作用,加快突破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基础材料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全力打造一批“国之重器”,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着力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国内各类要素资源集散辐射枢纽。特别是在科教人才资源方面,武汉拥有普通高校84所,2018年在校大学生110.74万人,集聚众多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多年来为全国输送了大量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在商贸流通方面,武汉拥有“九省通衢”之便利,享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是国内市场枢纽。近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把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引领性的人才第一资源,针对阻碍科技人才流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活力激发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国首推“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改革,率先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等工程,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努力建设全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始终致力于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资源要素高效流通的发展优势,针对各种交通方式自成体系、尚未完全实现无缝衔接导致的物流成本偏高等问题,强力推动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加快自贸区改革创新步伐,大力推动汉正街等传统商贸街区复兴,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破除流通环节障碍,提升转运分拨效率,不断降低商贸物流成本,打造信息时代新商都,努力建设全国商贸物流中心。
着力构建“三生”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武汉是国家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同时又因长江、汉江在市中心交汇,166个湖泊密布全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共抓长江大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努力将武汉水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竞争胜势,力争让长江武汉段成为大河治理最新成就的集中展示地。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持续推进水体保护“蓝网工程”和绿道建设“绿网工程”,让武汉两江四岸成为“百里滨江画廊”,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加快完善河湖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社会共治共建共享、综合考核评价等机制,进一步健全长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推动组建长江大数据中心。以长江文明为主线推进城市高质量规划建设发展,打造长江文明传承核心功能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大河对话”国际论坛,助推全球大河流域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建设长江文明传承创新枢纽城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统筹抓好脱贫攻坚和城乡协调发展,以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互联互通,促进更多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持续加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帮扶等工作,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重点做好贫困集中区域、贫困边缘人口的民生保障,努力实现高质量脱贫攻坚。切实发挥政府保基本、守底线作用,一手抓民生领域短板弱项,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认真化解民生保障“痛点”,兜住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一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市场化、社会化公共服务,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坚持“新官理旧账”,不断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有效解决还建房安置、房屋办证、老旧小区管线改造等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和复杂疑难问题。探索推进“民呼我应”“企呼我应”综合改革,创新开展“红色引擎”工程,努力形成“上服务下、下评价上”的闭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城市。
发挥长沙制造业比较优势 打造中部崛起核心增长极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 胡衡华
长沙作为中部省会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在长沙经济格局中占比达1/3,并且结构较好,重化工业少,历史包袱轻,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长沙制造业比较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加快构建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动力系统,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打造中部崛起核心增长极,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贡献长沙力量。
长沙发展的基础在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在制造业,发展的出路还在制造业。长沙市将抓住智能制造这个关键,不断积蓄发展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稳中趋优的态势。图为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三一重工18号厂房,可以实现69种产品的混装柔性生产。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摄
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点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我们的根基和血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绝不能把制造业搞弱了、搞虚了、搞没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长沙部分制造业龙头企业面临困难,但我们坚信“长沙发展的基础在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在制造业,发展的出路还在制造业”,始终保持定力、深耕主业,抓住智能制造这个关键,不断积蓄发展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稳中趋优的态势。经过多年努力,长沙制造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汽车等制造业都形成了千亿产业集群。2019年,制定实施《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七大工程”、“20条举措”,确定了先进制造业在长沙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坚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盯智能制造,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城市、智能制造强市。
把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智能制造是长沙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特色。我们将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统领,切实把产业智能化、智能产业化推向更高层级,加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一方面抓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从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抓起,对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升级,让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中“改头换面”直至“脱胎换骨”,让工程机械等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引导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拥抱智能时代、融入智能经济、实施智能制造,逐步实现工业1.0、2.0、3.0、4.0的迭代升级。一方面抓好新兴产业智能化培育。积极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制高点,把智能装备、智能汽车、智能终端“三智”作为长沙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借助速度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依托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以“精准、舍得、执着”的招商理念,因链施策,精准发力,进一步做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必须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好的创新生态,就培育不出创新的“参天大树”和“茂密森林”。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以良好的创新生态构建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一是突出平台支撑创新。发挥长沙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先进制造业布局创新平台,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湖南湘江新区为龙头,以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和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为“引爆点”,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产学研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支撑。二是突出应用转化创新。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制造业强基行动,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技术基础。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成功运营为契机,持续打造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加速转化落地。三是突出人才服务创新。把人才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构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制度和环境。大力引进、培育制造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激活和释放“工程师红利”,进一步完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健全外籍、留学归国、港澳台优秀人才和优秀职业经理人服务制度,在全市营造尊重人才、厚待人才的浓厚氛围。
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近年来,我们聚焦“便利化、可预期”目标,在流程再造、效能革命、权益保护、承诺兑现等方面持续发力,长沙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2019年万家民企评价营商环境中入选全国十佳城市。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推动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四到”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制造业服务效能。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一张网、一张表、一个厅、跑一次”和“网上办、就近办、减证办、帮代办”,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版。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就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重点。针对企业税负重、融资难等问题,要坚定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让企业轻装上阵,完善产业融资体系,做大产业投资基金规模,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要素资源向制造业倾斜,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先进制造业。同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严厉打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多措并举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长沙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
重庆主动服务全国大局 努力发挥“三个作用”
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唐良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贯穿着对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相统一、发展短板和潜力相统一的深邃思考,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新时代重庆发展导航定向,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赋予重庆新的重大使命。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服从服务全局中推动自身发展,努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直辖市,正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主动服务全国大局中推动自身发展,努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图为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鸟瞰。 重庆日报供图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重庆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我们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稳住经济基本面、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加快汽车、摩托车、消费品、生物医药、材料、装备、能源等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手抓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突出研发创新、补链成群、应用服务,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进高新区、经开区体制改革和扩容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加快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努力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立足“两点”定位,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完善出海出境大通道,向南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向西拓展中欧班列(重庆)功能,向东加密渝甬铁海联运班列、释放黄金水道运能,向北常态化开行渝满俄班列,空中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着力构建东西南北“四向”连通、铁公水空“四式”联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融合的开放通道体系,强化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建设引领性开放平台,持续增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等19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引领辐射功能,推动各类平台协同发展,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多元化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生态环境好不好,关系全国35%的淡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要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推进广阳岛片区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坚定推进绿色发展,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等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重庆的重大机遇,更是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责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任务,唱好“双城记”,努力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着眼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对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规划统筹和分类指导,加快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努力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要立足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市情,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中央有部署,重庆有行动。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