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来源:《求是》2020/13 2020-07-01 09:00:00

  编者按: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2020年6月11日,中宣部举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仪式,全面开启“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把镜头对准人民、版面留给人民,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壮举,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从大西北的闽宁镇到天涯海角的博后村,从“北大仓”佳木斯到湘西十八洞村,作为新时代的媒体工作者,能记录这个伟大时刻,是我们的光荣和责任。本刊从第13期开始,将连续刊发本刊记者的调研报告,以时代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温度,用心用情用功讴歌中华大地走向全面小康的精彩华章。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本刊记者 盛 玮 徐辉冠 郭 煦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在一楼展示大厅,认真察看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离不开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想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就要富裕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好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黑龙江佳木斯市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回忆40年来依靠种地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历程时感慨万千:“我们农民的小康生活梦想很简单,种地容易,卖粮也容易,我们合作社的成员们基本实现了!”

  通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初田不成田,路不像路,设施配套不足,种地非常苦,村子离这儿30多里地,凌晨3点多就开着拖拉机下地,用镰刀收割黄豆,晚上10点到家,睡4个小时不到,第二天凌晨2点再起来做饭,准备下地……”传统方式种地的辛苦和低效让刘春意识到,大家生产标准参差不齐,规模小、产出低、经营差,辛苦一年赚不了多少钱,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七星农场现有耕地面积122万亩,其中水田105万亩,是北大荒集团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场,累计为国家贡献商品粮超过360亿斤。多年来,农场围绕“良种、良法、良田”开展实验示范,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当地种植的寒地水稻栽培模式。图为七星农场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一望无际的稻田。 党爱河/摄

  “最开始张罗成立合作社,很多人反对,担心赔了。”刘春说,他告诉身边农民,入社后有保底分红,合作社就算赔了也分钱,大家逐渐打消疑虑,慢慢地开始信任他了。2013年,刘春带领当地农民成立了富锦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858亩,以此为基础,实行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取消一家一户的散户经营模式,进行统一种植,打造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很快带来新变化。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采用新的土地整理技术,增加耕地面积2%,水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应用减肥增效技术,采用侧深施肥,鸭稻、蟹稻、鱼稻共生共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6个百分点,化肥减量13个百分点,除草剂减量11个百分点;应用水稻节水技术,每亩用水量由原来的900立方米降至460立方米;通过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转化,示范园科技贡献率达到了71%。

  2019年,合作社总收入达到1956万元,农民每亩效益1070元。合作社成员杨春红说:“加入合作社以来,种地变得简单了很多。集中管理、抱团发展、技术靠谱、农机优惠、土地连片、销售保障,春天我刚播种,秋天的订单已经到手了,我期待的生产省心、生活舒心的小康生活已经在眼前了。”

  要保证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全体干部职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担负起建设“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重任,发挥黑土带的生态优势,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七星农场拥有各类农机具4.38万台(套),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介绍说。近年来,七星农场加大科技投入,农机化率达到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水稻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七星农场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变。孟庆山介绍说:“我们正在试验打造无人农场,用80亩的水田做实验,今年在全国招了34家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像农机比武擂台一样,光靠自己说好不行,你让大家都看一看,是不是完全实现无人化了。”

  “即便是万亩农场,也能实现无人管理”,七星农场副场长韩天甲介绍说。七星农场正在打造智慧农业,借助国家首批大田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开启农业大数据搜集整理应用工作,推进水稻种植全程智能化。七星农场是北大荒集团最早建立物联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农场之一,物联网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200个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以及“3S”技术等。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七星农场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先后落实智能化浸种催芽、水稻侧深施肥、节水控制灌溉、宽窄行插秧、水稻本田标准化改造、生物技术应用、稻田种养等技术措施,为产粮提质增效创造了前提条件。

  2019年,七星农场全体职工克服了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粮食总产量达15亿斤,够14亿中国人一天的口粮。七星农场建场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超过360亿斤。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在广袤无垠的三江平原,记者欣喜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正在实现,中国农民愿意种粮,中国粮食生产逐渐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全面小康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

  调研手记: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人民靠自己苦干实干拼命干取得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中国14亿人口,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粮食之事,生死攸关,不可不察,不可不慎。记者有幸来到黑龙江采访调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所见所闻当地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勇挑生产中国粮食重担取得的成就,备感振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踏实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深了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崇敬。黑龙江省发挥20多万个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作用,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3亿亩以上,粮食产能达到1500亿斤,可以为全国每人每年提供100斤粮食,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名副其实的一块“压舱石”。

人间天堂的小康风采

本刊记者 闫玉清 赵 雁

  1983年,邓小平同志到苏州考察。透过苏州的实践,他仿佛看到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

  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苏州,小康宏图起笔处,现代化蓝图落墨际。今天的苏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全面小康清晰可见的现实模样。

一河一湖的“最靓颜值”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全面小康一定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一定是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2020年3月23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片区内,消失近半个世纪的中张家巷河通水“重生”,再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历时15载,费用超过1亿1千万元,迁移居民数十户,只为复原一条600多米长的河道。苏州用“绣花”的功夫,寻回了“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乡愁。

  漫步在石板路上,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到岸边的昆曲博物馆听一曲厅堂版的《浮生六记》,再到评弹博物馆欣赏一段评弹,体味浓浓的江南韵味。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大提升了“姑苏八点半”的夜经济含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的秀美记忆犹新:“江南是个好地方,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之所以称苏杭为天堂,我想不仅是因为那里经济繁荣、社会安稳,而且还有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的美丽。”总书记说,“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确实生态很重要,希望苏州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宋永康,太湖边上的一个养蟹能手。1998年开始,宋永康在太湖水面从事围网养殖。那时候的东太湖水面基本上被密密麻麻的围网铺满了,中间只留下一条狭溜溜的水道。2018年,太湖所有养殖设施开始拆除。到2019年秋天,整个东太湖变成水汪汪清澈澈的一片。同时,对沿太湖养殖池塘进行改造。看到刚挖好的像巧克力块般的标准化养殖池塘,宋永康内心激动不已。他一下子承租了216亩的池塘,劲头更足了。

  碧波荡漾、青山朗润,老街雨巷、丝竹悠扬,人间天堂的“最靓颜值”就是小康亮丽的底色。

一街一村的“最美笑脸”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吴老伯,爱心餐到啦……”同往常一样,10点45分,家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的吴思勤老伯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一份由社区志愿者送上门的“爱心餐”,准时到达吴老伯手里。

  2019年9月,娄葑街道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精心打造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像吴老伯这样符合条件的城市社区老人,每餐只需支付9元即可足不出户享受营养可口的“三菜一汤爱心餐”。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就是党和政府带给我们的小康生活!”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情真意切,浓浓的人民情怀温暖人心。6月20日,娄葑街道“爱心呼叫中心”和“爱心厨房”、“爱心应急”、“爱心送医”、“爱心助洁”、“爱心关怀”的“1+5”爱心系列公益项目全部落地,迈出了探索居家养老领域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历史性一步。

  苏州昆山智谷小镇,一个激情燃烧的“科创之城”,致力于打造引领昆山转型发展的“创新之魂”、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开放之门”、创意创新创业的“活力之源”。图为智谷小镇。 昆山高新区供图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6月15日,张家港市南丰镇建农村孟坤祥家格外热闹,村民们忙着用硬纸板、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兑换酱油、醋、卫生纸等“明码标价”的生活用品。孟坤祥家是“和美乡风志愿岗”的环保岗,定期为村民提供兑换服务。

  环保岗只是“和美乡风志愿岗”的一个岗位。2018年11月以来,建农村整合党员中心户、五星文明家庭、阅读小站等资源,因地制宜,在群众身边、百姓家中打造了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的先锋岗,宣传宣讲方针政策的科普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情岗、帮扶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阅读岗、文艺岗,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环保岗、治安岗等8大类志愿岗,成为建农村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的创新品牌,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每个岗位各司其职,雕刻着村庄精神文明建设的每寸纹理,推动文明实践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成为“文明张家港”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

  温馨时尚的生活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向上向善、日子殷实,洋溢在城市乡村的“最美笑脸”就是小康珍贵的“名片”。

一场一镇的“创新磁场”

  全面小康社会靠什么实现?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近年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区块链技术,已悄然延伸到金融、政务、民生等众多领域。总书记要求,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3年前,苏州率先建设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试验场,打造国际化社区“链谷”。

  马小峰,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院长。从场地落实到人员入驻,从资源对接到项目落地,马小峰与苏州相城区结缘,研究院一步步发展壮大,并实现了其自主研发项目在各行各业的“开花结果”。

  “梧桐链”,就是研究院通过2年多时间,成功研发出的国内首个具有技术成熟度的自主设计的区块链底层平台。为何取名“梧桐链”?马小峰说,“梧”代表“东吴”,“桐”代表“同济”,梧桐树又有“筑巢引凤”的美好寓意,他希望研究院能真正把区块链底层技术做好,吸引更多区块链领域的“凤凰”在此安家。

  今年5月,相城区获批创建江苏省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一个对标“硅谷”的国际化社区“链谷”正在逐步形成。

  “闯”和“创”,这是我们在昆山智谷小镇听到最多的字眼。智谷小镇“镇长”常晓林介绍,小镇打造的创意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了吸引人才、项目、资金、服务的“强磁场”,真正让小镇释放出大智慧、大能量。

  “当初,我带着技术、带着项目而来,毅然搞起了总部经济,没想到,昆山给我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喜。”鲲鹏通讯(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阳在智谷小镇找到了大展拳脚的空间。历经9年的创新创业,“鲲鹏通讯”一跃成为国内物联网智能终端的领头羊。在王阳看来,在昆山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新的开始。这个激情燃烧的“科创之城”,正在续写新时代的创业史。

  世界的前沿、时代的脉搏触手可及,一大批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崛起,创新创业的“最强大脑”汇集于此,这是小康有价值的内核。

  调研手记:

  宏图在前,使命在肩。在即将高质量跑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最后一公里”之时,苏州正以恢弘的实践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彰显“强富美高”内涵的现代化路径,一笔一画把“大写意”绘制成“工笔画”。宋永康的故事折射出,青山就是美丽、碧水也是幸福,生活在画卷里的苏州人,感受到“人间天堂”的美誉是如此名副其实;吴老伯每天的“爱心餐”中透出“大民生”,民生为本,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如此实在;建农村的“和美乡风志愿岗”让文明实践进入家家户户,高品质的生活,必然是文明的生活。马小峰、王阳的创业史,又何尝不是新经济新业态迭代涌来的真实写照。

  孜孜探路,奋楫潮头,迎来人间天堂辉煌蝶变。苏州“强”的成就更加显著,“富”的成果更加可感,“美”的成色更加鲜明,“高”的成效更加彰显。苏州谱写的精彩篇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的生动注脚,成就背后显著的制度优势和淬炼出的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坚实保证。

  新征程上,霞光万道,风景无限。

竹林深处幸福日子长

本刊记者 张少义 靳 晶

  “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幸福就在竹林藏。”初夏时节的河南郑州巩义市竹林镇,青松翠竹蓊蓊郁郁,气清花香鸟语声声。丝丝细雨飘落,长寿山上朵朵鲜花缀满了颗颗水珠,亮晶晶光闪闪,恍如甘甜清酿沁人心脾。

  甘甜醉人的还有竹林群众稳稳的、满满的幸福。从“种地靠天收,吃水贵如油”的穷村,升格成产业兴旺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如今成为“党旗红、群众生活红、山乡红叶红”的全国文明镇、中国最美乡村,改革开放以来的竹林实现华丽蝶变,竹林人的生活也节节升、步步高。

  “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辛苦奋斗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山高、石厚、土薄、水缺。”坐落在秦岭余脉的竹林,原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远近皆知的穷山村。改革开放之初,400多户人家散居六岭六沟,1000多亩耕地不是挂在山腰就是卧在沟底,2000多人吃水要到4公里外的山下肩挑驴驮。

  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竹林人苦干实干大踏步走上了致富道路,一年一变样、一步一层天。现如今,竹林已有上市公司3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工商企业275家,形成了医药、耐材、油服、电子、高铁配件等支柱产业。2019年,竹林完成社会总产值100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91岁老党员李虎山全家现有29口人,事业有成、子孙满堂,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都市”生活。谈到眼下的好光景,他啧啧感叹:“这样的幸福日子,哪一个享受的不是党的恩泽?”

  确确实实,竹林有这么大的变化,根源于党中央的好领导、好政策,起步于当地有一个好支部、有一个好带头人、有一批好党员。

  时至今日,竹林的干部群众依然津津乐道改变家乡命运的“七天七夜会议”。1983年6月25日到7月1日,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群众讨论,主题是“竹林今后到底应该走什么路”。收集到的73条意见,归纳成一点就是竹林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党支部要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以此为起点,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得以强化。“竹林精神”、“竹林速度”、“竹林品牌”迅速改变了竹林的穷面貌。1994年11月,竹林村与周边3个村合并建立竹林镇。此后,周边一些山村陆续整体划归竹林管辖。经过5次区划调整,现在的竹林镇总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1万人。从带领全村摆脱贫困,到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竹林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竹林镇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产业转型带动乡村振兴,昔日荒山沟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图为竹林镇北山公园。 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供图

  现今已80岁的赵明恩,从竹林村党支部书记到竹林镇党委书记一干就是40多年。“组织的信任、百姓的期望和未了的竹林梦鼓舞着我继续干下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

  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明恩书记摊开手算起竹林一笔一笔的发展账,讲述竹林一次一次的产业转型,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

  令他欣慰的是,多年来竹林的党员干部一直在“像”上下真功夫、下硬功夫,千方百计谋发展,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成为竹林人的共同信念、行为准则和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汇民智聚民力、顺民意暖民心”,托起民生幸福之基

  每年6月和12月,是竹林镇最热闹、竹林人最齐全的时段。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在竹林已坚持了38年。在现场,站着宣读述职报告的是党员,面前坐着小马扎、听得津津有味的是居民;听完述职,群众又对关注的事项热烈议论,认真填写评分和意见表。

  通过这种化“领导拍板”为“群众决策”、变“群众有事上访”为“平时积极沟通”的方式,竹林党员干部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力的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事关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民生工程要做成民心工程。”竹林镇党委常务副书记闫龙涛前后两次到竹林工作,十年间参与了多项为民造福工程的实施。他告诉记者,竹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主决策,从政策上顺应民意,从行动上暖民心;倡导实干精神,让人民得实惠。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竹林的民生改善从不停步。筹资上亿元,从32公里外引入黄河水,解决了竹林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投巨资打造现代化居民社区,以成本价向群众供应住房,吸引向镇区集中,成为河南省首个“全居民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全省首家镇级集体经济合作联社,每年底为全镇社员现金分红、分发年货。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和扎实成效,赢得了信任、凝聚了民心,提升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产业转型、万民欢腾”,让幸福再升级

  “党建领镇、工业强镇、旅游兴镇、文明塑镇”的发展战略,引领竹林成功完成了由最初的单一农业经济,向二、三产业并举,再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跨越,“抓啥啥红、干啥啥成”,实现了成功转型。

  进入新时代,竹林镇为民造福事业紧跟而上,迈向“从有到优”的新发展时期。为补上工业发展伴生的生态欠账,竹林镇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关闭了长寿山内的4家石子厂和15处采石场,开始封山育林。14年过后,这座过去的废弃矿山,森林覆盖率已超过90%,成为中原地区红叶观赏胜地和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恢复好生态,有了好景致,尚需好的产业配套。2016年底,竹林人发扬“小雨不停、大雨搭棚”的奋斗精神,仅用133天便将想法变为了现实。2017年5月,在长寿山脚下,一座汇聚特色小吃、手工作坊、非遗展示、民宿客栈等的风情古镇拔地而起,年吸引数百万名游客观光体验。

  竹林镇工作人员李鑫告诉记者,风情古镇项目启动之初,党委政府就分批组织当地群众到武汉、成都、西安、杭州、沙县等地学习烹饪,以优惠条件鼓励他们开店创业。目前,全镇参与旅游产业人员超过4000人,达到全镇总人口的20.7%,群众尽享产业富民的发展红利。

  “曌亮香坊”是风情古镇一家网红店。老板赵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外地转回家乡来开店,年营业收入增长了近百万元。更让他开心的是,小店带动了周边4个镇8个村180多名妇女居家制作手工香品,单是2019年发给乡民的工资就达60多万元。

  秀山植梧招凤来,翠竹成林引鹊舞。“宜居宜业宜游”,魅力竹林、活力竹林、和谐竹林、幸福竹林,见证了竹林人一路的拼搏奋斗,也助力着竹林人小康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竹林深处,幸福悠且长!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6月中旬,记者在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南阳市等地的一路采访中,时时被城乡基层迸发的创新创造活力所震撼,深深为党员群众展现的拼搏奉献精神所感动。巩义市竹林镇的发展是我国资源禀赋差的地方,激发内生动力奔小康的一个缩影,鲜明印证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道理。身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幸福生活已从梦想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现实,已从蓝图变成“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等日常情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