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社区

来源:《求是》2020/15 作者:本刊记者 王 寅 韩 辰 2020-08-01 09:00:00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承载着每个普通人的“小康梦”。在四川省成都市这个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里,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的社区让居民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温馨与安逸。生活幸福,日子红火,老百姓的精气神越来越好,全面小康的成色越来越足。

最美不过夕阳红

  黉门街社区是个普通的老旧社区,不普通的是这里有个远近闻名的“奶奶厨房”。端午节前夕,记者来到这里,桌台前正围着十余位老人热火朝天地洗粽叶、包粽子,旁边还有老人在下棋、剪纸、画国画,快乐洋溢在每位老人的脸上。

  “奶奶厨房”的创办者叫刘道笠,今年72岁。她前些年卖过“串串香”,有一手好厨艺。2016年7月,热心肠的她在社区和爱心组织的支持下,将自家一楼旁的阳光棚改成了活动室,摆上桌椅板凳,为空巢老人提供餐食,坚持只收成本费,这是最早的“奶奶厨房”。

  “我在这住了几十年,有感情。总想做点事,让街坊的老人们吃得好。”刘道笠不仅给80多岁的空巢老人做好饭菜送上门,还组织60岁、70岁的“年轻老人”给“高龄老人”送礼物、过生日。慢慢地,“奶奶厨房”成了社区老人温暖的“家”,老人们收获了浓浓的幸福感、安全感。“奶奶厨房”的善举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在黉门街社区的支持下,“奶奶厨房”升级为“奶奶名厨”社区餐厅,设立有专门的后厨间、包间、活动区域等,不仅用餐更舒适,举办的活动也更丰富多彩。餐厅还将一部分收入作为社区基金,继续为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

  “宽敞多了!老人家既可以做菜,还可以聊天、唱歌、跳舞,还有不少志愿者也来帮着照顾老人。”刘道笠感慨地说,“现在的环境这么好,可以服务更多人喽!”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家庭是基础,社区是依托。黉门街社区“奶奶厨房”的生动实践,让老人们拥有了最美的夕阳红。

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温度

  “我在这住了30多年,变化太大了,现在的文化活动比以前丰富太多了,有太极、美术、舞蹈、摄影、画展……”,在宽巷子社区居民黄秀芳看来,今天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令人陶醉,“让我们退休之后的第二春过得有滋有味,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老朋友、新朋友在一起谈心谈得来,谈话谈得拢,很精彩很有意义”。

  在四川省成都市这个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里,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的社区让居民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温馨与安逸。图为坐落于成都市青羊区的人民公园,这里一直是社区居民和周边百姓品茶观景、游玩休憩的好去处。身在其中,老百姓时刻享受着小康生活带来的满满幸福。 成都市委宣传部供图

  黄秀芳是宽巷子社区腰鼓队的队长,这个腰鼓队有20多人,一周训练一次。同时,她还是歌舞班的活跃分子,一周三次培训课基本一次不落,声乐和舞蹈给他们的生活平添了无穷乐趣,“来了就不想走”,这是黄秀芳和“小伙伴们”对他们的文化组织最直白也最真诚的告白。

  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于社区对文化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宽巷子社区党委书记吴丽萍告诉记者,“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更高了。面对本地的、外来的、打工的各式各样的人,我们社区需要为他们做好服务,而文化能把人与人联结到一起”。

  “把文创的‘根’扎进城市的生活里,扎进社区里,和社区居民一起进行一场文化的‘社区营造’”,这是宽巷子社区的初衷,也是土生土长的成都70后于侃的追求。作为成都将文化融入老旧社区的典型代表,宽巷子社区以“极大的包容和匠心”支持于侃发展明堂创意工作区,主打青年文化、潮流文化。

  有了文化的浸润,社区居民的日子比以前更“有意思”了,既有广场舞、书画班,又有街头咖啡、音乐和艺术节,大家像“串门”一样穿行在街区的艺术空间。“对小孩子来说,弥补了老旧城区文化艺术资源缺失的遗憾,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对老年人而言,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发现他们非常欣喜地去包容和接受更多的文化艺术形式,生活变得更有乐趣”。

  文化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对居民们来说,社区文化服务能极大提升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成都不少社区,现代感和传统感、文艺气息和市井气息交织融合,人们享受着文艺范儿的时尚社区生活,也让这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老城焕发着勃勃生机。

党建引领画出社区“同心圆”

  穿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老牌坊,走进水井坊社区星桥街112号院,映入眼帘的就是水井坊社区院落党群服务站。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水井坊社区党委书记王怡告诉记者,“党群服务站就是为了在党建引领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普通党员和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党群服务站的活动每天都不重样。每周一到周五下午,分别有社区党委负责人、法律顾问、“两委员一代表”、社区医生等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服务。93岁高龄的老党员、老军人常占奎将保存了几十年的200多枚毛主席像章无偿捐赠给社区,还定期来给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退休老人刘莉的萝卜干做得非常好吃,社区党委就鼓励她来给大家做分享;社区党委组织实施“靓汤计划”,由12支党员志愿者队伍,每月轮流做一次靓汤,送给院落居民、环卫工人,拉近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

  凡是居民需要的,党群服务站就努力提供,这里成为居民眼中由关心、用心、暖心、爱心、善心组成的“五心级”的家。“大家对党组织的认同更强了,彼此也越来越熟悉,不少人参加活动后留了电话、加了微信,从生人变成熟人,又变成了亲人。”在这里住了20多年的老居民何秀芬告诉记者。

  党组织工作做在平时,战时就有号召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区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志愿者队伍织密防控网,挨家挨户走访。王怡很有底气,“有了群众支持和参与,大家都是熟悉的街坊,排查和日常管理工作就有了信心”。

  社区党组织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及时感知大家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就能画出团结群众的“同心圆”。

  调研手记: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国有数亿人生活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乡社区,让广大居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甜日子,全面小康的成色才更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天天同居民群众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社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黉门街社区积极鼓励、支持和参与群众首创的“奶奶厨房”建设,增强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宽巷子社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实现了小康生活的“提档升级”。两个社区的生动实践,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区工作领域的生动体现。

  社区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水井坊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托党群服务站等平台积极为民服务,画出了团结居民群众的“同心圆”。实践证明,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越好,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就越强,社区就更加温馨和谐。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