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来源:《求是》2020/17 作者: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 2020-09-01 09: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政治原则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才能确保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新时代,要建设一流大学、培养时代新人,不能忽视、不能动摇党的领导这一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保证。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经历了探索调整、确立发展再到改进加强的过程,形成了一系列保证高校改革发展有效推进、促进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成才、兼具浓厚中国特色的方法和经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党不断探索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方针和原则、内容与途径、方法与手段等重要问题的认识,建立起完善的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牢牢把住了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高校党的领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高校内部的治理结构不断优化,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向上向好态势,高校的办学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活动中,“立德树人”方阵的教师和学生代表们挥舞着鲜花和校旗,伴着歌声走过长安街。 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项制度的非议和质疑,始终没有销声匿迹。一说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有人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党委领导”是书记统揽一切,“校长负责”就是学校事务都由校长签字盖章,甚至会有“领导的不负责、负责的不领导”这样的错误观点。比如,工作对象发生的深刻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当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具有更鲜明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校园涌动,一些错误思潮仍有一定的市场,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比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临数量不够、精力不济、能力不足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由于能力欠缺、经验不足,常常感到不知该从哪里着手。

  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并非轻而易举。要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确保高校工作不偏离应有的正确航向。必须深刻领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结合高校具体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始终擦亮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底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首过去,早在延安时期,党在创办陕北公学时就提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办学原则;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大学等革命学校的立校办校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也居于首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办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派和掘墓人。过去一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存在虚化、弱化、空泛化的现象,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从国际环境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一些势力试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让中国走向西方模式,成为他们的附庸。从国内因素看,改革开放带来了“新鲜空气”,也飞进来一些“苍蝇蚊子”,师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碰撞和冲击,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西方文明与制度的盲目崇拜和对本国文明、历史及制度的不自信。从高校自身看,也存在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分析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制度不够、不充分的问题,出现了囫囵吞枣、全盘接受、迷失自我的现象。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改革实践、人民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未能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是各级党委和高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尤其需要我们的教师理直气壮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讲授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真学是基础,只有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才能去领会、坚持、运用。在学习方法上,在校园内倡导深入扎实的学风,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在学习内容上,要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个重中之重,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只有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已有成果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分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根本界限。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之上。必须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持续用力,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深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何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帮助师生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无论是真学、真懂还是真信,最终的着眼点都是真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之中,就要引导青年学子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深入乡村社区、深入基层一线,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不断提升运用理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始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它的条件何等优越、规模如何庞大,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国家对民族所作的贡献。中国近现代史上诞生了不少著名大学,在延安的“山沟沟”里创办的陕北公学及其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分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这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厚重历史和育人成就的高度肯定,也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建设发展明确了任务。

  当今时代,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正需青年群体高扬奋斗风帆,练就过硬本领,向着浪高风急、冲波逆折处勇毅前行。那些“重知识教育、轻道德引导”“重书本教育、轻教学实践”的认识是不合时宜的,要坚决纠正。立德树人就是要聚焦学生这个中心,将德育贯彻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把对人才“德”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要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青年学生应当是最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值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上的优势,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教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有理想”是树人的基本要求。理想信念指引着人生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当代中国不仅在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也在不断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这也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既要具有家国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坚持融通中外、兼济天下,在世界变革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样的青年,立大志、行大道,自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之中,在奋进的时代洪流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让青春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中绽放。

  “有本领”是树人的重点目标,也是投身强国伟业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只有真正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更大力量;也只有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才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追求、应有的姿态。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这个重点来推进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引导青年学生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增强投身新时代建设、发展的本领。

  “有担当”是树人的重要内容。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期相吻合,这是新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履行使命需要责任担当,历史的重任将落到当代大学生身上。每一代青年成功的背后都是坚韧、执着、激情与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为什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一句“现在,轮到‘90后’来保护大家了”就收获无数点赞?正是因为担当的情怀最感人、燃烧的青春最可敬。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实践中锤炼品格和担当。

  四、始终抓紧抓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广大教师寄予殷切期望。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立德树人的成效,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高铭暄两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卫兴华、高铭暄两位教授的崇高礼赞,也是对全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肯定。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卫兴华、高铭暄这样的教师,需要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引路人、燃灯者,不断地用知识和品格塑造人,推动时代洪流滚滚前进。

  理想信念是立德立言立功的基石,守之则身安,弃之则身危。有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关系到能否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常为教师补精神之“钙”,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2020年8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读懂中国”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团赴云南省兰坪县金顶镇箐门村,走访慰问贫困家庭,了解当地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应成为社会道德的模范践行者和忠实实践者,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高尚道德情操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要引导教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进一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不断在立德、修德、践德上下功夫,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不断积累储备知识。高校要为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拓展职业发展渠道打造平台,引导和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要积极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架设桥梁,夯实师生之间尊重、理解和关怀的基础,让教师更加理解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把传授知识和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结合起来。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荣誉体系,选树师德标兵,利用新媒介讲好师德故事,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让尊师之意、重教之心化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高校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充分彰显立德树人卓越成就的高校,才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