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栖霞多丘陵,大小山峰连绵蜿蜒,衣家村就在这大山褶皱、深沟腹地之中。坡高谷深,衣家人以种果树为生,但上山没有路,运肥收粮全指着肩挑背扛,吃水、浇地也是难题。
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贫穷仿佛扎下了根,只有“嫁人不嫁衣家郎”的俗语回荡在幽幽空谷里,诉说着衣家人的无奈与彷徨。
转机出现在2017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等重要讲话精神,烟台市委向全市发出了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办合作社的号召。
2017年9月,衣家村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但通往幸福的道路并不会自然到来。“没有进山的路,发展无从谈起。”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把合作社的第一板斧瞄准了修路。
没钱雇施工队,只能自己上。然而村里一共就50多户,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的普遍年老体弱,五六十岁算年轻的,平均年龄近70岁。这样一群人能修路?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宁可干穷了,也不能等穷了。干,咱们还有希望;不干,咱们什么都没有。”衣元良和10多名党员在党旗上郑重签下名字,把党旗插在工地上。乡亲们深受鼓舞,也决定豁出去了!
杨淑兰第一个举手支持修路。81岁的她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那满头白发像冬天的积雪,晶莹耀眼。提起修路的经历,老人摆摆手说:“我就是去搬个石头丢个沙,不算啥。书记把自己的东西都撂了,豁上命领导大家,咱当社员的再不干,谁干?共产党员带头干,我也使劲干!”
70岁的衣民也总是早早来到修路现场,沿着路边颤颤巍巍地铲碎石。他已经患脑血栓3年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刚犁过的田亩,他干得很慢,却不肯休息。他说:“大家都在干,咱能成天坐着吗?我力气不比你们大,但是我不能停!”
那一年,山里的冬天特别冷,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手冻裂了、脸冻伤了、鼻涕也冻出来了,但没有一个人退缩。腊月十八,下了一场膝盖深的大雪,村民们才下山。正月初九,大家又上山了。不少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也自发加入修路队伍,他们说:“村里的发展不能缺了我们!”
山路修到1公里时,衣进起、衣波、衣振勇三位老人很想去看看。衣元良开车带着他们来到现场,87岁的衣进起老泪纵横:“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到这个山顶上来,你们能干到这样,太难了!如果我能动弹,也一定上来跟你干!”
以前的衣家村是一盘散沙,如今是一条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衣元良说:“共产党人就是扛旗的,我们把旗扛起来了,老百姓知道跟谁走。不用讲大道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知道我们为谁而干,就会跟着走。”
修好后的衣家村路直通山顶 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10多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衣元良坚强的意志,但提起冯翠英老人,他禁不住湿了双眼。
那天特别热,73岁的冯翠英晕倒在修路现场,医院确诊为脑瘤,手术前她拉着衣元良的手说:“等我病好了,我还回来跟着大伙儿干。”
她再也没能回来。衣元良常常内疚不已:“她到死这一天,也没看见咱把这个路修好,并且咱没给人家一分钱的工资。她攒了50多张工票了,我却没有钱给人家。”
“老人们其实没有想过分多少钱,他们就想在活着的时候看到村里的变化,看到祖祖辈辈的愿望变成现实。”衣元良暗暗发誓,“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起来,不为别的,就为对得起百姓这份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是这样一支平均年龄近70岁的“修路大军”,他们满怀希望,憧憬着明天的美好;他们相信跟党走,跟着党支部干,就能有好日子;他们一锤一铲、一锨一镐,硬是用7个月修出了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
“石头硬,铁锤硬,不如衣家村人的意志硬。”村史馆里,磨短了四五公分的镐头,凿坏了的铁锤头,满是震裂纹的锤柄……无声地述说着这段劈山开路、向天要路的历史。
如今的衣家村,平坦的大路直通山顶,曾经远走他乡的衣家人也纷纷回村创业。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深水井、蓄水池、小型塘坝,用水难题彻底得到解决;产业发展也按下了“快进键”,170余头藏香猪、2000余棵“晚红脆”桃树、9个玉木耳大棚正蓬勃“生长”。
浓雾渐散,俯瞰衣家村,苍翠环绕,恬适静美。不远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衣家村古稀老人修路的感人实践再次证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梦想,要靠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群众组织起来、把民心凝聚起来。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强基层党支部”的深意所在。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我们党就有最坚强的支撑和最深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