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辛码头村,是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19个村庄之一,也是宝坻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第一村。
小辛码头村水多、绿多,人文底蕴厚重。潮白河在宝坻境内长达百里,景色最美处就在黄庄境内的小辛码头村。小辛码头村曾是辽宋时期萧太后粮食转运码头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至今村内还保留着古码头遗址,因此被称为“千年古渡小辛码头”。明朝万历年间,时任宝坻知县袁黄(袁了凡)在这里南稻北种、教化乡民,开启了北方地区种植水稻的先河,加之《了凡四训》所传承的善德文化影响力广泛,使得小辛码头村的旅游产业极富文化内涵。
10多年前,小辛码头村又脏又穷,村广场坑坑洼洼,房子与牲畜在一起,猪牛羊粪便填满了附近两个荷花池。每逢夏季,臭气熏天,到处弥漫着猪牛羊粪味,在家里都不敢开窗户,雨天出来一脚泥,晴天出来一身灰。全村人少地多,种水稻全靠人工,累死累活一天也就种两三亩地。由于村里道路不通,收下来的稻谷没人来买,即使来了也卖不上好价钱,收入总比其他村差一截。村里人收入低,吃的、穿的、住的都不好,灰头土脸的,常常被外村人笑话……
然而,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当我们前不久来到这个小村庄时,看到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现在看小辛码头村,别有一番天地,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稻田环绕、河水潺潺、荷花满塘、樱树飘香。无垠的稻田湿地遍布村庄四周,这里已成为天津市小站稻种植基地。夏秋时节,这里是一派稻海渔歌、白鹭翩跹的水乡风光;村民家家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青砖灰瓦大红门,名副其实的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经过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街景立面焕然一新,公共设施升级换代,厕所革命改造彻底,架空线路全部入地,煤改电改造完成,生活污水集中治理,智慧乡村工程全面覆盖。
从“老农”到“老板”。5年前,村里就把土地流转给了企业。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加上种粮大户、养鱼大户、稻草收储大户,这个100户人家的村庄,40多户都做起了生意、当上了老板。其他人也都从事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工作,有的为村里做绿化服务,有的在农家院打工,有的在街上卖土特产,收入都不低。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李超是个“90后”,看到家乡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2014年辞去了市里的工作,回家创业。“回乡创业,值了!收入比以前打工翻了好几番。”李超很自豪地对记者说。他经营快手,通过加微信推广,他的25号农家院天天爆满,360平米的饭店加30人住宿规模,每月纯收入可达5万元。
从“被人笑”到“国字号”。2018年,国家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专项行动,小辛码头村率先成为全市第一批、全区第一个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村庄。小辛码头村进行了原地提升改造,突出打造以灰、白、红为主色调的北方民居的水乡特色,主要建设包括沿街立面、基础设施、景观道路、公共配套、智慧村庄以及公园广场绿地等。这次改造提升对村庄乡村旅游业的影响最大,小辛码头村靠项目带动,借势发展,赚得人气满满。现在,这里没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天天都有很多游客。如今,小辛码头村获得了许多“国字号”的荣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100个特色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传承着历史的沧桑,展现着新时代的风韵,这就是今天的小辛码头村!
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是黄庄镇19个村庄之一,也是宝坻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第一村。图为航拍的小辛码头村全景。 宝坻区委宣传部供图
透过这些年来的变化轨迹,小辛码头村的村民深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小辛码头村在打造千年古渡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抓好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几届村党支部都积极践行“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措施、抓落实中的作用。历任村两委班子,尤其是几任村支部书记,都发挥了领路人的作用。他们登门入户搞宣传发动,带领群众把政府的各项推动活动与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带着群众学习考察,汲取经验。旅游村搞起来时,他们又帮着农家院经营户开发菜品、培训技能、联系客户。现在,全村有28家农家院,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小辛码头村这个新时代乡村所具有的鲜活、清新与魅力。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领导是保证。”“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这在小辛码头村发展中得到印证。正是由于小辛码头村紧紧抓住“党建+”模式,精耕细作旅游与文化资源,对全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确保了乡村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正是由于多年来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扶持,激活了小辛码头村开发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小辛码头村人发扬创造精神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生活金光大道。“90后”老板李超反复对记者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帮助,我们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