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小康
新华社记者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这个来自《诗经》的词汇,千百年来,一头连着民族梦想,一头系着百姓生活。
殷实幸福的生活,绿水青山的环境,安稳牢靠的保障……
人民心中的小康生活,汇聚成14亿人的共同目标。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人民的小康,映照百姓的幸福笑脸,辉映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脱贫后的笑脸
贵州,曾经有着中国最贫困的角落。
2020年11月23日,这里剩余的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一步跨千年。当地人的命运改变,是一个时代巨变的缩影。
滇黔川交界处的鸡鸣三省村,55岁的村民申昭时在通户路的路口竖了块石碑,上面铭刻着“感谢共产党”5个大字。
“残疾的妻子可以自己坐轮椅出入,我可以外出打工,结束了只能留在家里背着妻子进进出出的日子,咋个不高兴!”申昭时咧开了嘴。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麻怀村,党的十九大代表、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带领村民历时12年,在坚硬的山窝子里用钢钎、铁锤凿出了一条200多米的隧道,让村民走出大山的路程从2个多小时缩短至15分钟。
200多米的隧道,寄托着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杀一头猪都多卖了500元。”邓迎香说,以前猪贩子偶尔来村里收猪,价格要低几百元,问起来就说“路太远,还不够路费”,村民养猪都不敢养太大,不好卖。
路通了,“脱贫攻坚大动脉”也通了。麻怀村原来的木房子基本上变成了砖瓦房,90%以上的家庭有了摩托车,小孩入学年龄由原来平均10岁提前到了6岁……
封闭,是十万大山;开放,是道路万千。
云南华坪县,金沙江畔僻处一隅的小城。63岁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推动创建了这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至今已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考入大学。张桂梅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从攀藤梯、爬钢梯,到上楼梯、坐电梯……5年时间,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5万多群众告别“山头”,搬进“城头”。
2021年4月9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作品以影像的力量展示和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文联供图
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全国近1000万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还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得益于政府的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孔当村79岁的独龙族老人孔当娜一家,从山上搬到集镇附近,住上新房子,发展草果产业,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由于起点低、底子薄,再加上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等原因,一些人口较少民族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贫困问题突出,社会事业滞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精准施策,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大网电”点亮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峡谷村庄;独龙江乡大山深处有了5G网络信号;曾靠神灵驱赶疫病的鄂伦春族,现在靠党和政府,走出高寒禁区,有了医疗保障……人口较少民族大步迈向小康。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以前电压不稳,机器不敢全开,炒出来的茶成色不好。电力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连续两年为村里增容后,炒茶生产线就有了充足的马力,炒出来的茶叶味道更好。”浙江金华市武义县王宅镇紫谷村茶农何国富说。
翻阅脱贫攻坚的数据,可以发现两条走势完全相反的曲线:
一条向上的曲线:中央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到2020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连续5年每年增加200亿元;
一条向下的曲线:每年剩余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9899万、8249万、7107万、5575万、4335万、3046万、1660万、551万、0!
卫星从独特视角见证着中国贫困版图的悄然改变——
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夜光越变越亮。8年里这片区域夜光面积增加超过50%;
在雅鲁藏布江河谷,有一片迅速生长的居民社区。新居民来自海拔4800米以上的藏北牧区,刚搬迁过来时,很多人甚至不会用电、水、煤气。他们腾退的藏北家园,相当于21个北京大小;
北纬40度附近,有一条“黄色项链”,那是地球上著名的沙漠带。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附近的新疆柯坪县,3万亩新增农田在卫星影像中清晰可见。政府兴建起安全饮水工程,甘甜洁净的饮用水接入每户农家。
保障网织密织牢
2020年底,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人民医院内科医生苑宏伟在开药时发现,系统里出现了一种价格低到不敢置信的盐酸二甲双胍片,一问才知道是国家集采的中选药品。
这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在44家药企的激烈竞争中,0.5g规格的单片平均价仅为6分钱。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小小一粒药,牵动大民生。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是党和国家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的一项重要举措。
贫困人口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教育、住房、饮水等条件不断改善,幸福的阳光照耀着每个角落。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紧邻三峡大坝,被誉为“坝头库首第一村”,全村人口中移民占90%以上。
作为从山上搬迁下来的“新移民”,村里的低保贫困户梁作超由衷觉得近年来的生活越来越有安全感。
由于女儿患有癫痫病,以前每年医药费要花几万元,一家人生活拮据。“现在的衣食住行都不愁啦!”梁作超告诉记者,政府帮助家里盖了新房子,村里还给爱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个月能挣900块钱。
“我们一家五口每月还有985块钱的低保金,再加上我和女婿打零工的工资和两亩茶园的收入,一年收入5万多元没有问题。”对于家里的“进账”,老梁记得特别清楚。
更让他感到安心的是,女儿看病的花销也不再是“天文数字”。
针对医保可用药少、药价高昂等百姓尤为关切的问题,我国持续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坚持“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促使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教育,关系着千万家庭的未来,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
“一个都不少!”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1052名学生全部报到,凉山2.2万名贫困户失学儿童全部返校。
不仅仅是凉山,截至2020年9月15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60万人降至24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数清零。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9316亿元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2020年9月20日,新疆喀什地区浩罕乡,幸福大院各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李舸/摄
多添一盒奶、一个蛋,就托起一份健康成长的希望。
12点整,下课铃声响过,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雪峰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批进入食堂取餐、就餐。
“2020年,我校将每生每天4元营养膳食补助融入学生的早餐午餐,参考小学生每天需要摄入的营养标准,根据学生的口味安排食谱,确保学生每天都能够吃到营养均衡、味道可口的饭菜。”校长马金翠说,对于没有在校园用餐的学生,学校会将国家的补助用来采购牛奶等食品发放给学生,确保营养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学生。
住有所居,承载着百姓最朴实的期待与梦想。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为住房困难群众织就一张多元化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保障网。“十三五”时期,全国棚改累计开工超过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
“过去家里人畜混居,自从2019年底搬进新房,家里人都有了独立的房间,自来水也通了,冬天再也不用去背水了。”坐在自家阳光房里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村民拉巴说。
行走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幢幢这样的藏式民居,成为路边靓丽抢眼的风景。
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西藏先后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小康村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等举措,城乡居民普遍住上安全适用房屋。
截至2019年底,西藏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5平方米。
据资料记载,西藏和平解放时,总住房面积不足30万平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不足3平方米。
一组数据,彰显“十三五”期间的民生答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6000万人;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每件民生关切事,都被国家当作大事来办,成为改革的着力点。
偏远但不孤独
四川大凉山,5633/5634次“慢火车”犹如绿色钟摆,半个多世纪不知疲倦地在大山间摆动。
这列“慢火车”从凉山州普雄站到攀枝花站,穿过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夕,仍属深度贫困地区。
这趟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慢火车”设置了26个站点,逢站必停;行李车厢的地板装上栏杆,方便村民拴牛羊;最低票价2元,26年未涨……
目前,全国仍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行驶在21个省份的偏远地区,途经35个少数民族地区、530个车站,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每公里票价不到6分钱。
一趟车,跑出脱贫幸福路。
一座桥,带来致富新期盼。
两根麻绳——一根把自己挂在溜索上,另一根把200多斤的猪拴在身上。傈僳族汉子普友博就这样攀着溜索过河。到县城把猪卖了,再换一些大米、粮油回家。
这一幕发生在十几年前怒江大峡谷深处。
2019年新年前夕,一座长130米、荷载15吨的跨江大桥在马吉米村建成。天堑变通途,村子迎生机。村里品质上乘的草果远销山外,观光客踏桥而来……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在云南、四川等7个省实施了311个“溜索改桥”项目,并配套修建引道。约1168个建制村4000个自然村基本告别“溜索时代”,惠及群众165万余人。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的月亮山海拔1800米,零星居住着12户人家,多为不愿下山的老人。张文耀老人平日就靠点蜡烛、油灯照明。
2007年,壶瓶山供电所成立,覃道周担任所长。
“不能让老人摸黑过一辈子。”覃道周开始着手送电工作。可是将电送到他家需要在山上架设15根电杆,拉通1600米电线,建设成本至少5万元。
“点亮,当然要点亮!”2014年7月17日,300多公斤重的电线被分成10多卷,覃道周和同事10多人首尾相连,用砍刀在杂草丛中劈出了一条通道,将线缆背上山。
线路施工完成,张文耀按下家里的电灯开关。“啪”的一声,温暖的灯光瞬间点亮整个木屋。
近期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即使在偏远地区,通过许许多多这样的一条路、一座桥、一张网,为每一个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助力他们实现小康生活,奔向乡村振兴。
最近,彝族群众陈远福和陈远洋两兄弟同一大家子人正忙着硬化房前的院坝和打扫卫生,筹备“网红”计划。“弄好后看起来也舒服,准备在家门口拍美食短视频。”哥哥陈远福说。
陈家两兄弟住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戛木社区卜塘组,这个寨子有91户340多人,被周围的群山包裹。
让陈家兄弟愿意留在卜塘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了网”。2018年开始,当地政府对卜塘组进行脱贫攻坚“补短板”,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覆盖光纤和4G网络,让当地老百姓打电话、上网不再难。
网络条件的变化还给当地医疗服务带来了更多便利。戛木社区卫生室村医周松说,现在村民一个电话打来,就可以向他咨询一些就医看病问题。同时,村卫生室开通了卫生专网服务,村民们的门诊报销情况可以在网上实时查询,非常方便。
绿水青山的“小康味道”
早晨9点,当春日的暖阳照进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塔城镇响古箐村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护林员兼护猴员余小德背起10余公斤的松萝去给滇金丝猴“送早餐”。
滇金丝猴主要分布在云南白马雪山一带,是和大熊猫齐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世纪80年代前后,打猎和伐木等行为对滇金丝猴栖息地造成了破坏,猴子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
近年来,云南省有关部门在迪庆实施生态扶贫,在生态护林员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
放下猎枪和斧头,一批村民成了护林员兼护猴员。
“每个月有1700元收入,还可以帮着家人打理5亩多地。”余小德说,一年家里4口人总收入近4万元,日子越来越好,保护山林有了底气。
如今,像余小德一样,仅在响古箐就有几十名护林员。他们守护山林,获得收益,实现了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
“从前靠山吃山,穷得叮当响;现在靠山吃山,村民走上致富路。”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瑶族村民余金福也吃上了“生态饭”。
大寨村是个典型的瑶族村落。从山头眺望,具有瑶族风情的传统民居散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和梯田旁。
余金福的房子位于半山腰,古色古香的4层民居与周边的群山相映成趣。客厅内,妻子潘广英戴着黑色头巾,在火炉旁一边哼着瑶族歌曲,一边绣十字绣。
老两口感叹起过往的生活:“半边床板半边屋,半边铁锅炒南瓜。”
大寨村四面环山,村民祖祖辈辈在此耕种。过去村民为了维持生计砍伐林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面对莽莽大山,如何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经过各种尝试后,大寨村同桂林的旅游公司合作,将梯田打造成景区。村民积极植树造林,展示农耕文化和红瑶文化。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创业,村里的民宿和餐饮业迅速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正引领中国广袤大地发生深刻变化。
闽南漳州的东山县,是全国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岛县。记者在东山县下西坑村看到,这里海水湛蓝,海面上排列着整齐的蓝色塑胶浮球、网箱和片片渔排,渔排上是海上房屋,有垂钓俱乐部、海上餐厅……
2021年春夏之交,草木葱茏,万物并秀,美丽中国,尽收眼底。图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的千亩缤纷花海。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随着“生态渔村”的名头愈发响亮,下西坑村村民发展起了海上垂钓、休闲观光等产业,许波山的工作也从“捕鱼+养殖”转型为“冬半年搞养殖、夏半年搞旅游”。2019年,下西坑村实现旅游收入约1400万元。
为适应海岛小气候,东山县又引入台湾青枣、泰国莲雾等水果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将生态的馈赠转化为岛民的“金山银山”。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上。
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晒照片的常客……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绿色就是底色。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山河仍依旧,人间换新颜。
展望未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亿万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努力绘就更加壮美的画卷,让共同富裕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幸福的家庭。
执笔:齐中熙、侯雪静、申铖、刘敏、魏玉坤、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