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来源:《求是》2021/14 作者: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2021-07-16 08:14:56

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千年企盼百年拼搏,今朝梦圆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和价值坚守,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进取、拼搏奋进的不懈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历史和现实意义,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小康社会是一代代中国人追求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活富足的美好理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中国人民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如期建成了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奋斗得来的小康、全面发展的小康、全体人民的小康、惠及世界的小康,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起点上的小康。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实力和底气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01.6万亿元,实际增长约18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超过1万美元,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低收入国家、再到中高收入国家的跃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服务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78年的24.6%增加至2020年的54.5%。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构筑了包括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电力、电信等领域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高铁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6.1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世界第一,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3.9%,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图为江苏南京高淳境内迷人的乡间美景。近年来,高淳启动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规划,退圩还湖近万亩,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大文章。 江苏省委宣传部供图 余萍/摄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解放前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基本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人民生活空前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已形成超过4亿人并快速增长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显著改善,2020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9.2%和32.7%,人民生活更为殷实富足。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能力水平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提升至2019年的77.3岁。我国人类发展指数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近年来,甘肃省嘉峪关市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资源,下大力发展戈壁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图为2021年7月5日,甘肃省嘉峪关市宏丰万亩枸杞园里的枸杞种植户们在晾晒枸杞。 人民图片 马玉福/摄

  三大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不懈努力,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果断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达83.4%,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稳定性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党中央采取系列举措积极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得到初步遏制,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完善,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

  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促进了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机遇,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自2006年起,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7%。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新发展机遇,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快速提升,积极履行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方凝聚共识、促进发展、加强合作、完善治理,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经验

  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宝贵丰富的成功经验。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领导力量,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接力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不断破除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履职尽责,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目的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是人民奋斗出来的小康,关键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干事创业。全面小康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覆盖区域全面,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发展环境如何复杂变化,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挑战,我们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扣全面小康目标,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丰富完善全面小康目标内涵,强调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世所罕见的奇迹。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持续提升国际发展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原先医疗卫生条件简陋,2019年,大湾村开通5G远程医疗会诊功能,村民不出村就能获得远程医疗援助。图为2020年12月3日,大湾村一位村民在接受5G远程医疗会诊。 新华社记者 陈力/摄

  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优势,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驱动力。面对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大国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科技交流遇阻的挑战,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国际科技成果的关系,既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导向,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又坚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坚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正确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结合,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坚持观大势谋长远,深刻洞察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重大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历史发展机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全面贯彻“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守正创新,久久为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立足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要求,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建设科技强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

  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打造国内大市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结构的动态平衡。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

  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是顺应我国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协同促进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做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等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保障国家数据安全。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探索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大力发展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民生事业,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十四五”时期各项重点任务,奋力实现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奋斗!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