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来源:《求是》2021/19 作者:西柏坡纪念馆 2021-10-01 09:00:00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是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享有“两个务必”诞生地、“赶考”出发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盛誉。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太行山东麓小山村,把中国革命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指导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2013年7月11日下午,在河北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九月会议旧址。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西柏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阐释了如何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

打造新的赶考之路的精神高地

  西柏坡纪念馆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建成由西柏坡主题陈列馆、国家安全教育馆、廉政教育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中央部委旧址群组成的,集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廉政教育为一体的“三馆四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集群,集中展示党在西柏坡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深刻诠释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精神,始终警醒全党以“赶考”的清醒牢记“两个务必”。

  突出书写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赶考答卷。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此时,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即将完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在这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经得住胜利的“大考”,毛泽东同志高度警惕。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在纪念馆布展时,设计制作了“两个务必”墙,用黄河壶口瀑布作背景,寓意“两个务必”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展品中,有毛泽东同志用过的转椅、朱德同志用过的桌椅、周恩来同志用过的办公桌等,深刻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一块展板曾让习近平总书记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到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党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这些展览和展品是“两个务必”这一深邃思想的生动彰显,始终警醒党员干部只有保持“两个务必”,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书写新的更加优异的赶考答卷。

  突出彰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展览中展示了这样一封书信,信中写道:“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这封信是东北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已经成为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历史见证。全国土地会议景观、参加全国土地会议的部分人员名单、部分代表在土地会议上的发言稿、老农民在土墙上书写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照片、“土地回老家”锦旗……众多展品生动诠释了党在西柏坡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支前民工的立功喜报,用过的推车、纺线车,“运粮先锋”的奖旗……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缴粮支前,为人民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步伐。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文物、史料和真实记录,可以启迪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最坚实的根基。

  突出践行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正处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革命转向建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政治、军事、外交、党建、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面临着一系列崭新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誓言。透过展览所选取的“济南第一团”锦旗、“碾庄战斗模范连”锦旗照片、北平宣告解放的捷报等,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赫赫战绩、卓越功勋。透过展览展示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描绘的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所确定的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透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等,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建立所作的政策、理论、经济等方面的准备。这些展陈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有着建设新世界的强烈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突出展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展览突出展现了西柏坡时期我党我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响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从九月会议提出“五年共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师)左右”,到1949年新年献词明确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等,人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面对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西柏坡时期的伟大斗争实践,让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将红色血脉根植于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西柏坡纪念馆牢记总书记教导,着力创新宣教形式、拓展传播途径,着力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努力将红色血脉根植于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着力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精品教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加大宣传研究力度,编撰出版了《西柏坡记忆》、《西柏坡文物》、《西柏坡纪事》、《西柏坡档案》、《西柏坡口述历史》等系列书籍,完成了西柏坡纪事、记忆、口述、档案、实录五个专题研究,为红色基因更好传承提供了精品教材。同时,与省内外高校深度合作,以现场教学、深度体验等形式,把大学生思政课上在红色土地上。

  着力创新宣教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注重创新方式方法,搭建形式多样的载体平台,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把党的故事讲深、讲实、讲透。今年深度整合红色教育资源,立体推出“六个一”特色服务,即参观一次主题展、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向伟人敬献一次花篮、听一次专题党课、唱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红歌、观摩一个精准扶贫示范村,让红色资源的根和魂“活”起来、“融”起来、“潮”起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纪念馆,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

  着力推出特色临时展览,丰富宣教内容。纪念馆聚焦历史事件,着眼具体人物,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设计整理出更契合时代要求、特色突出、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临时展览,如“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等,与主题展陈相得益彰,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

  着力融合多媒体优势,拓展宣教途径。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拓宽线上传播渠道,推动红色资源传播的通俗化、趣味化、体验化和网络化。通过“云展览”、短视频、纪录片、讲座、文创产品、文物知识的故事化解读、文物故事的多媒体呈现等来推动红色资源的传播,更加丰富立体地展示红色文化内涵,借助“指尖”传播让红色资源“热”起来,让红色精神“火”起来。

《赓续红色血脉》(篆刻) 赵际芳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