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圣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记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屹立于宝塔山下、延河之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开放的革命纪念馆之一,是唯一一座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的纪念馆。71年来,这座红色基因库实现了馆藏文物由建馆之初的千余件到3.6万件的飞跃。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中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蕴含着延安精神。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华彩乐章。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张用老白布复制做成的奖状,这是1943年1月毛泽东同志给习仲勋同志的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1936年2月,习仲勋同志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六年时间,他组织领导军民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党的信赖和人民群众拥戴。毛主席的题词高度赞扬了习仲勋同志不谋私利、任劳任怨,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公仆情怀。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习仲勋同志时常动情地回忆说:“这个题词,我长期带在身边,成了鼓励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
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指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党的历史证明,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石刻承载的思想路线
延安革命纪念馆有四块镇馆之宝,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43年给中央党校的题词“实事求是”的四块石刻,每块石刻长70厘米、宽63.5厘米、高14.5厘米。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时,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同年底,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请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党校制定一个校训,毛泽东同志说:“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3年11月,中央党校全校师生自己动手,修建了一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大礼堂。毛泽东同志高兴地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之后,这四个大字被刻在四块方石上,镶嵌在礼堂的正门上方。
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党带领人民锐意进取、奋斗拼搏,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延安窑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辉煌伟业,成为革命的象征和胜利的希望。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先后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基本战略和策略,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时期完成的就有112篇。图为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的毛泽东同志的部分著作。 延安革命纪念馆供图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一面毛主席著作墙,陈列着大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的光辉著作。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党的领袖们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延安窑洞昏暗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撰写了大量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典篇章。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时期完成的有112篇;《毛泽东文集》共803篇,延安时期完成的有385篇;《毛泽东军事文集》1628篇,其中938篇是在延安窑洞里完成的。历史充分证明: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1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194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给中共佳县县委的题词,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最直接、最凝练的概括。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果断作出“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重大决策,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10月17日,毛泽东同志一行来到佳县县城,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了解当地土地改革推行情况。他了解到,为了保障战役的胜利,佳县人民甘愿忍饥挨饿、吃糠咽菜,把粮食节约下来,把没有成熟的谷子在锅里烤干碾成米,把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千方百计送往前线。当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请毛主席题词时,毛主席饱含深情地在一块白布上挥笔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雄辩而又科学地说明了什么是血脉相连,什么是鱼水深情,什么是铜墙铁壁。正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共产党,才有了转战陕北一年多的时间里陕北人民运送军粮333万公斤,抬担架、运送伤员的民工达19万多人,边区妇女做军鞋929000双的震撼数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南泥湾的老镢头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中,有一把八路军359旅战士使用过的老镢头。它重不过五斤,高约八寸,虽然普通,却凝结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反映了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自然灾害和大量非生产人员的增加,致使陕甘宁边区军民一度陷于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的艰难地步。为此,毛泽东同志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号召大家“自己动手,生产自给”。中央领导同志身先示范,毛主席、朱总司令带头开荒种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带头学习纺线,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
1941年,王震旅长率领359旅的指战员们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正是用这一把把老镢头,359旅的战士们开出了万亩良田,撒下了希望的种子。短短三年,就使南泥湾呈现出“牛羊满山猪满圈,肥鸭满塘鸡满院,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的丰收景象,使昔日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老镢头所诠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延安革命纪念馆完成了建馆以来的第十次陈列提升,以编年体加专题形式分七个部分进行展出,新增了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部分,整体陈列面积达10677平方米,展出珍贵文物2021件,照片900余张,完整再现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壮阔画卷,完整再现了毛泽东思想成熟发展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光辉历程,完整再现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进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延安革命纪念馆立足馆藏文物,坚持守正创新,深入研究和挖掘革命文物资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遴选出百件珍贵革命文物,推出百集系列红色故事“延安·延安”短视频,策划了《不忘来时路》等专题展览,组织《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多个原创展览赴全国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