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人民保险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党委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党一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在保险业中鲜明提出“做有温度的人民保险”,积极推动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发展保险新逻辑、新技术、新作风,让保险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努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保险。
一、牢记“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
社会主义保险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指引发展、提升温度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深刻认识新中国保险业与生俱来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人民保险、服务人民”是新中国保险业与生俱来的初心使命。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审阅了有关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请示,新中国保险事业由此启航。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提出,“把新的人民保险事业的理论,用适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观点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实际工作体验中,逐渐提高丰富起来”。这正是基于对新中国保险业为人民服务的发展导向的深刻认识。保险的内在机理是把个人的不确定性风险,分散到集体中去承担,本质上即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以集体风险共担模式保障人民个体利益的经济机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把保障劳动人民福利作为保险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保险业围绕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等最迫切的风险保障需求,先后开办了火灾保险、意外保险、职工团体人身保险等业务,为保障人民利益、推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大潮涌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业顺势而为,在人民一步步“富起来”的进程中,适应人民群众保障需求的升级变化拓展发展空间,保障范围从最基本的生命、财产领域,向交通、养老、健康、环境等多领域延伸。汽车保险、农业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各类保险产品服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力量。
紧紧把握新时代保险业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保险业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创新变革、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保险业应当坚守风险保障本源,全面服务实体经济,与其他行业一起,共同助力做大初次分配的“蛋糕”。同时,保险业作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在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提升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和分散人民群众因灾因病因老和各类意外风险事故的支出,从支出端稳定中等收入群体、防止低收入群体致贫返贫。我国保险业近年来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围绕政府“放管服”职能转变,运用市场化的保险机制,来承接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比如,在脱贫攻坚领域,我国保险业在政府支持下,发展农业保险、专属扶贫保险等,在稳定农民收入、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医疗保障领域,通过大病保险、基本医保经办等业务,大幅提升了对人民群众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补偿,有效助力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提高国家基本医疗体系运行效率。当前,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还存在潜在制约因素,低收入群体面临潜在返贫风险,保险业应当更好发挥自身市场化机制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筑起一张“安全保障网”。
图为2021年7月22日,河南安阳遭遇水灾,中国人民保险理赔人员在临时搭建的理赔点开展理赔。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供图
回望新中国保险业的历史,与党领导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一样,保险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2020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4.5万亿元人民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近年来,我国保险业面临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强营销”与“弱服务”的销售模式影响到保险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少数机构的发展没有真正坚持人民立场,没有真正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做有温度的人民保险,必须守护好人民群众这个热源。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人民的内涵和范围发生深刻变化,但不变的是“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做有温度的人民保险,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标,以人民的保险需求为牵引优化产品供给,助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服务保障好亿万人民的逐梦新征程。
二、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展望目标,保险业也要从发展中国家水平迈向发达国家水平。而目前我国的保险深度为4.5%、保险密度为455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深度9.9%、密度4695美元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均收入与生活品质将大幅提升,在生产生活保障方面将有更高期盼、更高需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现实差距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要求保险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这为保险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提升人民保险的温度,做到人民的需求在哪里,保险产品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保险服务,提升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水平。
找准难点,满足人民群众“真需求”。推动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保险需求的变化,强化保险服务功能,找准保险服务重点难点。当下,乡村振兴、智慧交通、健康养老、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对保险的新需求十分迫切。比如,乡村振兴中广大农民对于农产品成本、价格方面的保障需求日益提高,而我国农业保险还主要以“保成本”为主,传统的三大主粮作物保险平均保额不到总成本的一半,保险赔偿远远低于成本,弥补不了市场价格波动损失,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需求。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都需要保险业发挥应有作用。在智慧交通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交通安全保障的需求发生新变化。这就要求传统以车为本的车辆保险向以人为本的出行交通保险转型升级。在健康养老方面,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6亿,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超过1.8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数量巨大的老龄人口最关心的是“养老钱”从哪来、“生了病”如何看、“没人照料”怎么办。对这些紧迫的现实需求,保险保障仍相对滞后,商业健康险赔付仅占全国医疗总支出的4%,群众医疗自付比例为27.7%;第三支柱养老险和长期护理险还在起步阶段,养老年金保险收入仅占人身险的2.1%,养老保障成为保险业在满足群众需求方面的最大短板之一。在服务绿色环保方面,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追求和期盼不断提升,广大企业对低碳转型的风险保障需求不断升级,都需要保险业来保障和助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央高度重视核心前沿技术研发,需要保险业从风险保障与融资两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广大创业创新群体以及各类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环节亟须风险保障。在服务社会治理方面,如何发挥社会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小区电梯维护、食品安全保障、校园安全保障、医患纠纷化解等,这些都对引入保险机制助力优化完善公共服务提出新需求。
图为人保财险四川分公司农险工作人员运用无人机查勘,快速精准定损理赔,助力农民抵抗风险、减少损失。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供图
优化结构,推进保险各领域供给改善。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保险业各业务各领域需要加快转型发展、优化结构,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高质量保险供给。比如,在财产保险领域,推动农业保险从保一产向保三产、从保一农向保三农转变;积极发展巨灾保险,加强与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合作,更好发挥保险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作用;加快推动传统车险升级为智慧车险;与各级政府合作发展“城市保”、“乡村保”、“城镇保”、“综治保”等治理保险,在服务群众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人寿保险领域,彻底摒弃“强营销”模式,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培育高水平销售队伍,使销售人员成为了解群众、服务群众、温暖群众的专家和伙伴,为人民群众提供差异化、多层次的长期保障型产品。在健康保险领域,全面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加强“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化健康险商业模式,建立贯通产业链的大健康运营服务平台,践行保险为大众健康服务的新使命。在养老保险领域,积极参与第二支柱建设,加快推动专属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按照“支付有保险、看病有医院、养老有社区”思路推进多层次养老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颐养生活。在境外保险领域,围绕服务各类外贸经营、“走出去”企业和员工的风险保障需求,完善海外保险体系,布局建设境外服务网络,增强全球风险管理能力。在再保险领域,充分发挥全球风险分散和保险创新引领功能,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的风险管理和分散机制,深度推动保险供给结构升级。
三、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保险的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有温度的人民保险要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保险的温暖,关键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贴心、更便利、更诚信的保险服务。
构建新逻辑,服务人民更贴心。过去,商业保险除了保单销售和发生保险事故后开展理赔,与人民群众缺少接触、对人民群众缺乏服务。在老百姓心中,保险的存在感低、价值感弱。释放保险的温暖,必须打破距离感,积极构建“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在“承保”和“理赔”环节之外增加“减损”和“赋能”环节,增加的是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与服务。比如,在健康险中,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帮助大众降低健康风险,这就是新保险“减损”的典型体现;再比如,在医疗、养老和护理险中,提供医疗医药费用支付服务,提供养老、护理机构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提高人民群众抵御相关风险的能力,这就体现了新保险“赋能”的价值。
运用新科技,服务人民更便利。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方便快捷、触手可及的保险服务与数字生态服务。因此,新保险要坚持把科技作为基本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坚持科技与服务融合,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础的服务运营体系,推进业务流程线上化、业务信息数据化、服务管理智能化,聚焦与群众和企业交流、交易、交互等系统的适配性、友好性和便利性,运用科技手段全程全面赋能一线展业、理赔和服务队伍,着力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的效能效率;坚持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强化技术思维、产业思维、生态圈思维,运用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主动参与、深度嵌入各类数字化商业、生活场景,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树立新作风,服务人民更诚信。新时代保险业要焕新企业文化,不断提升服务的诚信品质、专业本领、创新能力和价值追求,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倡导诚信,坚持把诚信放在行业价值观的首位,坚决反对假保单、假赔案、假业绩,把诚信渗透到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方方面面。倡导专业,坚持尊重规律、遵循逻辑,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厚植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体验。倡导创新,勇于求新求变,不断探寻在商业模式、技术、管理、产品与服务等领域的全新突破。倡导卓越,坚持以卓越凝聚广泛共识,以卓越校准前进方向,努力实现比同业和人民需要“快一步”,建设全球卓越保险企业,打造服务人民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