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三)
洋山港拥有“中国芯”
《求是》杂志记者 申小提 解放日报记者 王 力
驱车从临港自贸新片区出发,驶过壮阔的东海大桥,上海洋山港便跃然眼前。巨型货轮靠岸停泊,一排排桥吊整齐列队、挥舞巨臂,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起起落落,各种防疫物资、生活用品、工业产品等源源不断装卸转运,为“疫霾”下的全球送去保障。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视频连线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听取码头建设和运营情况介绍。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洋山港建成和运营,为上海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更好条件。要有勇创世界一流的志气和勇气,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创造更多世界第一。总书记希望上海把洋山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加强软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港口运营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在我国全面扩大开放、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
3年多来,洋山港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创造更多世界第一,成为全球物流供应链的一颗“定心丸”。
创世界一流。2021年,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281.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2.8%,助力上海港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其中,洋山四期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年吞吐量首破570万标准箱。
“洋山四期拥有百分百‘中国芯’,尽管许多技术已全球领先,但拼搏和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总觉得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上港集团洋山四期码头信息技术部经理顾志华说。2020年底,洋山四期运营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平台正式上线,使码头的智能管控系统在虚拟空间中不断进行高压测试和系统优化,让“智慧大脑”更加聪明、高效。2021年12月23日,洋山四期昼夜吞吐量达25488标准箱,再次刷新纪录。
在洋山港,大家都铆着一股劲,一批开创业界先河的试点项目,如上港集团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5G+L4”自动驾驶智能重卡等,不断开花结果。记者了解到,2022年,这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将完成升级研发,届时码头运营效率将再次提升。
谱建设新章。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部大楼内,有一块智慧大屏,实时显示着各码头的作业情况。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介绍,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集团打造的“智慧港口生产智慧数字化平台”,洋山港区的船舶计划从48小时向72小时升级,有效提升了港口船舶作业安排的预判性;洋山一、二、三期码头还创新推出相邻码头“共享堆场”作业模式,进一步提升堆场和集卡的利用率……
自开港以来,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超过2亿标准箱。图为2021年9月,世界各地集装箱在洋山港装卸转运。 上港集团供图
提高运营管理能力的同时,洋山港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2022年,上港集团与多家国际班轮公司共建的“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将在洋山港建成。“这是一种全新尝试,我们愿意和船公司合作,提升效率、加强周转,共同解决因进出口箱量不平衡所导致的季节性缺箱问题。同时还可提供修箱、洗箱、验箱、发箱等配套服务,提高上海港的服务能级。”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助理陈炜表示。
致力于港航业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3月15日,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LNG)“船到船”同步加注业务“中国首单”在洋山港圆满完成,标志着洋山港成为全球少数拥有LNG“船到船”同步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这将吸引更多双燃料国际船舶靠泊,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竞争力。
立开放潮头。2021年9月,上港集团以色列海法新港正式开港,这是60年来以色列第一个新码头。该码头复刻了洋山四期的技术亮点,是我国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上港集团计划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更好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把海法新港打造成东北亚连接中东、欧洲的重要支点。
港兴通天下。洋山港作为上海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明白开放合作的重要性。2021年,借助临港自贸新片区的政策优势,洋山港启动对沿海捎带业务的先行先试。一个更加智慧高效、绿色低碳的洋山港,正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洋山港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坚持自主创新、科技赋能、敢闯敢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最好”、“第一”,成为“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洋山港因开放而兴,也必将在我国全面扩大开放、共建“一带一路”中作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余村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求是》杂志记者 魏天舒 浙江日报记者 郑亚丽
绿水青山逶迤,田园阡陌纵横,一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村口那块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向人们讲述着新时代的故事。
眼前这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村庄,也曾有过灰色的记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人靠挖矿山、建水泥厂,生活富裕起来了,但代价是灰蒙蒙的天、浑浊的水、尘土飞扬的山。2003年之后,余村开始关停矿山、水泥厂,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对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在春林山庄,余村关停矿山、走绿色发展之路后创办的第一家民宿小院里,总书记同村民拉起家常,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穿越时代的声音,激荡起千层涟漪。十几年来,余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好风景带来好光景。当年逼仄的村道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大道;当年拆迁的水泥厂旧址,复垦复绿后变为五彩田园;村里流转的500多亩土地,经过规划设计,成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户外拓展、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逐步形成。如今的余村实现了从“石头经济”到“生态经济”转型,从一个污染村完美蜕变成了国家4A级景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让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变得热闹非凡,游客接待量逐年递增。春林山庄的主人潘春林如今又成立了农家乐联盟,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开办旅行社和文化发展公司,为来旅游、研学的客人提供一条龙服务。
现在,余村人频繁使用“双碳”、“零碳村”、“碳汇”等新词汇。村民们了解到,竹林对二氧化碳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可以持续产生碳汇。通过碳汇交易,村民不仅能收到租金、以竹林管理员的身份拿到工资,还可以把将来产生的碳汇收益以股金形式入股。余村的生态致富路越走越宽。
乡村振兴要铸魂。“乡而不俗,土而不粗”,余村“宜业”、“宜游”更“宜居”。村里修编了村规民约,从土地使用、村民生活方式到消费维权、卫生保洁,方方面面都有了专项规定。每户村民都制定了自己的“家规”,悬挂在家中醒目位置,提醒每位成员时刻谨守家规家训,弘扬美好家风。为了保护美好环境,村民们自发组成生态护卫队,及时纠正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一扔垃圾、烟蒂,村民看到就会捡走放进垃圾桶。”村民盛小梅说。
为了打造乡村文明信用体系,余村成立了浙江省首家“文明银行”,每季度末村民代表以遵纪守法、生态保护、文明经营等文明公约为核心评价标准进行集中评议,并由村两委进行审核。评议通过的村民就可以获得“文明币”,到银行办理“文明贷”,额度和利率都有相应优惠。
图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貌。 夏鹏飞/摄
这些年,文化礼堂、美丽安吉·绿色发展展示馆、农家书屋先后建成,承载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愁记忆与情感,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村民在拥抱幸福的同时,也更加眷恋脚下这片土地,释放出更多潜能。2017年余村喜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乡风文明绽放勃勃生机。
走出共同富裕路。“一个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介绍,“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余村要打头阵、当先锋、做表率。”近年来,余村联合周边四村成立“五子联兴”公司,通过“余村共富联合体”党建联盟,整合五村资源,抱团发展美丽经济。汪玉成说:“银坑村有影视资源,马吉村有红色资源,横路村水资源丰富,山河村公共配套服务齐全,各村资源整合起来,就意味着旅游形态更丰富,也意味着留住更多游客。”
沿着余村出发,串联起5个村的余村大道已经实现全线贯通,沿线美丽乡村、景区景点串珠成链,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余村还把旅游集散中心搬到周边村子的中心区块,让周边村民共享余村“流量”。同时,余村还和新疆、四川以及省内的村庄结对,把余村“点绿成金”的经验送出去。
2021年余村共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1万元。绿水青山路,幸福余村人,余村的“共富班车”已经启程。
记者手记:
从“矿山”到“青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余村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和发展。2020年在余村,习近平总书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如今,不断推进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生动绘出美丽中国的动人画卷。“相信余村的明天会更美好,祝乡亲们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总书记的祝愿,在余村乡亲们的奋斗中已经化为现实。
施茶村“点石成金”
《求是》杂志记者 黎海华 《今日海南》记者 蔡 萌
初春的海南,暖风和煦,阳光明媚。一早,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的火山石斛园里便传出“梆、梆”的敲击声——这是村民在用榔头把一株株石斛种苗固定在火山石上。晨曦透过密林,一株株石斛在石缝间挺拔而立,仿若披上了金光。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施茶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4年来,施茶村村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发展石斛种植产业,石斛种植面积从2018年200亩扩大至2021年56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18830元增长到2021年32000元,施茶村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石缝间”生出新希望。施茶村地处海南最高的火山口脚下,村里90%以上的土地被火山石覆盖,千百年来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抠泥种地。“处处都是火山石,大家只能层层垒起石头,空出巴掌大的地方种木薯、地瓜,全村老小都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讲起施茶村的过去,老村民洪尚科仍禁不住感慨。
为改变这一困境,施茶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2015年施茶村引进企业、成立合作社,发动村民以闲置的石头荒地入股,在火山石上种石斛。近年来,施茶村为解决石斛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请来生物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提高石斛种苗的繁育能力和石斛产量。2020年,施茶村的组培实验室培育出了可以直接在火山石上种植的铁皮石斛苗,获得了国家专利。如今,施茶村石斛全产业链优势更加凸显,火山石斛的招牌愈发闪亮。
回忆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斛园里与村民亲切交流的场景,洪尚科仍神情激动:“总书记的手很温暖,我当时又激动又兴奋,很多想说的话没来得及说。后来一直想亲口告诉总书记,现在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小洋楼,大部分人买上了小汽车,生活过得很幸福!”
“石头村”引来八方客。黑黝黝的火山石、翠生生的石斛、明艳艳的三角梅和火山玫瑰,施茶村点缀在几个色块中,绚烂溢彩。
施茶村依托靠近火山口公园景区的位置优势和火山石斛的影响力,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旅游。为了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村里修建了一条20公里的火山特色旅游道路,串起了辖区内5个火山口、9个火山溶洞及8个生态文明村,盘活了周边农业与旅游休闲业。
施茶村坚持“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石斛种植、民宿、家风家训馆、红色文化、施茶文化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开发,促进村民家门口创业就业,不断拓宽收入渠道。2021年,施茶村火山石斛园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餐饮民宿收入达2000万元,全域旅游新格局初步形成。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村里游客爆满,人们来这里爬山、住民宿,品尝火山特色农家饭,回去时还可以带上火山特产,反响很好。”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吕青松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如今,他的“原味园”开得有声有色,接下来他还打算与旅游公司合作做民宿。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通过“村委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生物技术培育石斛种苗,发展石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图为2022年3月9日,在施茶村胜嵘石斛园生物组培研发中心,员工在观察石斛种苗生长情况。 求是图片 王程龙/摄
“石堡垒”凝聚百姓心。施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洪义乾曾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施茶村时陪同讲解,令他最难忘的是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嘱咐——“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
施茶村能够走上致富路、幸福路,离不开让群众信服的基层党组织。漫步在施茶村,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各种小牌匾——“我是党员我带头”、“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这些是荣誉,更是鞭策。特别是‘我是党员我带头’,每位党员都把它挂在家门口,亮明身份,村民有困难就找党员。”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近年来,施茶村党组织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吸纳年轻有为、文化水平高、带动致富能力强的人才到党员队伍中,引导全体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不断提升。2020年,施茶村设立海口市首个村级党委;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授予施茶村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我们将坚持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好。”洪义乾表示,施茶村将继续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和生态旅游,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奋进。
记者手记:
施茶村在新时代发展石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是一条实现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幸福大道。从荒芜石原到幸福家园,从“穷到只有石头”到“全国亿元村”,施茶村的发展变化,让人们看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八步沙的绿色传递
《求是》杂志记者 梁佩韵 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惊蛰刚过,西北地区迎来新一轮绿化季节,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再次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的高潮。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时专程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察看林场整体风貌,嘱托大家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古浪县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2.72万亩,国土绿化进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时期。
接续奋斗不松劲。20世纪80年代初,古浪县饱受风沙侵袭。六位普通的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手印,誓将沙漠变绿洲。40年过去,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代,带领群众治沙造林25万亩,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拱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农田和移民区。
3月上旬,刚参加完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传递的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就扛着开沟犁走进沙窝里,已经70岁的他依然活跃在治沙一线,每天还坚持干半亩地的活。“每当春秋开始压沙植树的时候,就能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郭万刚动情地说。
他带着记者一路看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开沟压沙的眼窝子沙治沙点上,柠条已经长到了1米多高,新引进的沙木蓼正在茁壮成长,曾经崎岖的砂石路铺成了平坦的防火路。望着层峦起伏的沙生植物,郭万刚满脸笑容:“到了4月中旬,整个林场的柠条会开出米黄色花朵,谁又能想象得到,有一天沙海真的会变成花海。”2019年以来,八步沙林场完成治沙造林2.59万亩,退化林修复1.85万亩,林场迎来了新的春天。
绿水青山入人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古浪县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每年春秋两季,古浪县干部群众都会进行义务压沙,过去3年,大家已经绿化了2万多亩沙漠。”古浪县委书记苏国波介绍。
2019年开始,为了向沙漠更深处进军,古浪县专门铺设了107公里压沙道路。经过治理,主干线两侧布满了沙生植物。目前,古浪县已经找不到1万亩以上的明沙,过去侵蚀良田的风沙线后退了20多公里。
为了鼓励更多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以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宣讲100多场次,近10万人聆听了报告,很多人深受触动。有两件事让郭万刚感触很深:2020年,四川一位退休工人专程到林场走治沙路,之后每个月都会汇来300元钱,让大家替他在沙漠里多种几棵树;2021年秋,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位名叫李才高的人,在林场实地感受三代人艰辛的种树历程后毅然住了40多天,亲手植树100亩后才离去。
数据显示,过去3年,古浪县每年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超过4000万元,占县级财政收入的1/4。“2019年以来,我们以平均每年超过10万亩的速度治沙,再过3年,古浪县境内沙化土地将得到全面治理。”古浪县政协副主席、林草局局长季玉有满怀信心地说。
图为2022年3月甘肃省古浪县干部群众义务压沙的火热场景。 古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金山银山增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古浪县北部沙区的生态治理,为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重新披上绿装的40万亩黄花滩,成为南部山区11个乡镇6.24万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家园。距离八步沙林场不远的富民新村,广大村民受益良多。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时曾到村民李应川家做客。总书记详细了解李应川家的就业、收入等状况后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李应川一家对过好新生活有了更足的底气、更大的干劲。他告诉记者,他家两年前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搞养殖,头一年就收入10万元,接下来,他还准备收购300只羊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让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在富民新村一座日光温室里,村民何振田家种植的西瓜即将收获,一年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搬迁下山前,他的心愿是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道干净整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如今,这些愿望都实现了。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激动地说:“富民新村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生态,不仅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产业也日益兴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5500元提升到现在的7500多元,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下,以富民新村为代表的移民区各种产业遍地开花。富民新村西侧整齐排布着50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实现了“南果北种”,温室内火龙果、菠萝等南方水果落地生根,吸纳千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八步沙“点沙成金”的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
记者手记: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甘肃省干部群众对绿水蓝天、优美环境的需求和追求从未像今天这般迫切。他们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榜样,以顽强拼搏的意志、久久为功的决心、改革创新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山川林木葱郁、让绿色产业生根,用勤劳的双手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八步沙人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着切身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