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西村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求是》杂志记者 李民圣 《今日新疆》记者 朱 兴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达西村,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过去,这里“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当地党组织带领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谋发展,共同走上致富路。
2009年6月,习近平同志来到达西村考察基层党建工作。2014年,该村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变化。当年9月,总书记给达西村全体村民回信。在信中,总书记说“一直惦记着大家”,希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把生产搞得更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达西村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好政策,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抓发展、抓生产、抓民族团结,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再创新业绩,乡亲们生活得越来越舒心幸福。
强党建,“吸铁石”凝心聚力。每逢周一,村民们一大早便聚集在村委会楼前举行升国旗仪式,这已成为达西村人的自觉行为。
“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是达西村人的一句口头禅,也是达西村大变样的密码所在。
过去的达西村,土地盐碱严重,没有一条林带,没有一块条田,自然灾害不断。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党员干部与村民们一起修渠清淤治盐碱、种树防风护农田,狠抓粮食生产,硬是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良田。能干、会干、肯干的党组织也成了“吸铁石”,只要是村党组织的决策,村民就积极响应。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达西村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户制度,带领村民一起致富。脱贫攻坚战场上,先后有49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民结对子,签订脱贫责任书,不脱贫、不脱钩。棉花定苗打顶、牛羊育幼接羔、果树修枝浇水,处处可见党员们的身影。经过多年努力,这些帮扶对象早已全部脱贫、走向小康。
2016年,达西村又迎来一次大变革:成立村党委,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同时,扎实开展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切实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铺好柏油路、住进新房子、用上天然气、开着小轿车……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村民艾沙·吾守尔感慨地说:“党的恩情就像天山的雪莲——看得见,数不清。”
促团结,“石榴籽”抱心贴心。“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这句村训,是达西村人始终不渝的信条。
20世纪80年代开始修建团结渠,2010年率先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新时代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致富。达西村,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肯定的,“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随着新疆旅游业不断发展,达西村趁势发展乡村旅游,吸纳了一批村民就业创业。图为2021年6月15日,达西村正在迎接千人旅游团。 尉犁县委宣传部供图 郭宝玉/摄
传统节日在达西村就是“邻里节”。元旦茶话会上送“福”字到各家,春节邻里串门走亲戚互相拜年,诺鲁孜节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度佳节,中秋节齐坐葡萄架下吃月饼赏月亮,古尔邦节一起参加欢快的麦西热甫……达西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一块馕也要掰开来大家一起吃。
采访中,记者总能听到村民们说,“我们达西村人不做破了口袋的马铃薯,洒满一地;而是要做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兴产业,多元发展创新绩。2021年,达西村32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收入153万元,享受到了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这是达西村兴民富民的一项最新举措。
“总书记的回信,是达西村不断前进的动力。”兴平镇党委副书记、达西村党委书记古再努尔·买买提说,“这几年,我们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不断拓宽致富路子。”
借力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振兴。达西村不断拓展数字农业运用,尝试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村民们种地已经不用天天跑田间地头了。同时,抓住机遇发展电商,成立电商创业基地,达西村及周边乡村的罗布麻、罗布羊、干果等特产在网上得以热销。
旅游业是增收致富的又一增长点。这些年,随着新疆旅游业不断发展,达西村趁势发展乡村旅游,吸纳了一批村民就业创业。如今,建成了一条风情街、一条产业街、一处夜市,村民们先后开办了农家风情园、民宿,与香梨园一起,串联起达西村乡村旅游的新格局。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古再努尔·买买提感慨万千:“就是因为有总书记的深情关爱,有党的好政策,有大家的齐心奋斗。现在,达西村人有一个共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达西村建设得更美好。”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达西村的回信中深刻指出:“有党的好政策,有各族群众齐心奋斗,就一定能让乡亲们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新时代达西村的变化,正是中华大地无数村庄旧貌换新颜、无数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