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易炼红
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赣南苏区处处日新月异,广大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发自肺腑的崇敬之心、拥戴之情溢于言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在这片红色热土放射出璀璨光芒。
一、赣南苏区走上了振兴发展的康庄大道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将人们带回到那段风雷激荡的烽火岁月。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踏上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宣告成立。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苏区精神。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抛家舍业、浴血奋战。据统计,当年赣南240万人口中,支前参战人员60万余人,扩红参军人数33万余人;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多达5万余人。这片浴血荣光的红土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寄托着老区、苏区人民对党的无比信赖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经济发展曾远落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赣州市的贫困发生率高达26.71%,18个县(市、区)中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村数量达到1023个。赣南苏区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困难,需要得到国家特殊的支持。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实施,赣南大地开启了振兴发展的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江西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江西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亲自谋划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并强调“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考察调研,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江西考察调研,肯定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叮嘱“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好了,一定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2021年12月10日,连通赣南苏区与深圳经济特区的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赣深高铁的开通,结束了赣南地区没有直达广东省高速铁路的历史。图为赣深高铁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段。 曾华荣/摄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党和国家一条条特殊支持的帮扶措施、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重大项目、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援助资金,给予赣南苏区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大力推进赣南苏区实现振兴发展。
二、赣南苏区各领域全方位发生美丽蝶变
十年来,江西始终以感恩奋进、锐意进取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推动赣南苏区旧貌换新颜。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同步小康千年梦圆。
摘掉了“穷帽”。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的殷殷嘱托,坚定了江西治穷决心和脱贫信心。十年来,江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2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3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摆脱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补还了“欠账”。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是赣南苏区长期存在的民生痛点。江西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十年来共改造农村危旧房105万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348万人,新改建电力线路12.6万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6.3万公里,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9125所、面积719万平方米。
缩小了“差距”。赣南苏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扭转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趋势。2021年,赣州、吉安、抚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比2011年提高11、9、7个百分点。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赶超跨越态势彰显。
经济总量实现倍增。十年来,赣南苏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追赶跨越势头日益强劲。2021年赣州、吉安、抚州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11年的2.7、2.7、2.5倍;赣南苏区范围的所有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实现十年翻番;赣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列第65位,较2011年前移43位。
2022年4月,江西省赣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的实施方案》,在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融资、人才、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图为该市一家科技企业数字化车间内,工人正在制作5G通讯组件和终端产品。 视觉中国 朱海鹏/摄
特色产业异军突起。加快培育赣南苏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赣州南康现代家居产业从百亿“草根经济”跃升为2500亿元的产业集群,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吉安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达到1900亿元,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抚州新增3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总量达到7个。
创新驱动强劲有力。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字号”重大科创平台落户赣南,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设立填补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的空白,赣南师范大学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脐橙工程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国家级平台,一批当地企业依靠创新跻身行业龙头企业。
——开放融合步伐加快,动力活力竞相迸发。
大力倡导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向经济特区学习取经,成为赣南苏区响亮标识,这既是思维转变的生动写照,也是吸引一大批知名企业前来投资的重要原因。
“内陆洼地”变“开放高地”。赣南苏区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发展主阵地越建越强。2021年,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1160亿元,居国家级开发区第52位;赣州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120.28亿元,迈上百亿元台阶,是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量的3.8倍;赣州国际陆港开行班列突破6000列,覆盖中亚5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
“区位优势”变“发展胜势”。赣州是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前沿,也是大湾区联动内陆发展的直接腹地。近年来,江西着力将赣州打造为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出台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专项行动方案,推出450项“免申即享”或“即申即享”惠企政策,实现9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努力促进与大湾区规划无缝衔接、政策同频共振、规则全面接轨。
——基础设施全面提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能源保障增强。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将赣州至深圳的最快旅行时间由5小时32分压缩至1小时49分,助力“苏区+湾区”双区联动发展;赣州黄金机场升格为国际空港,吉安井冈山机场改扩建完成,“空中桥梁”愈加便捷;建成抚州电厂一期、赣州西500千伏、樟吉赣成品油管道、峡江水利枢纽等一批能源水利项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新型城镇化进程,赣州、吉安、抚州城镇化率分别从2011年的39.34%、39.62%、38.82%提高到2021年的56.35%、53.41%、57.96%。城市道路、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更加完善,赣州、吉安、抚州均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赣州、吉安跻身全国文明城市。
美丽乡村万象更新。扎实推进赣南苏区新农村建设,加快补上农村道路、饮水、供电、环保、通信、教育、卫生等短板,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遏制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赣南苏区农村既增了“颜值”,又提了“气质”,处处是“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生动场景。
——生态屏障更加筑牢,绿色发展前景广阔。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前列,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江南绿洲”、“天然氧吧”美名远扬。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废弃稀土矿山92.7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6114平方公里,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变成果香醉人的“花果山”,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变成生态产业园、科普体验园、休闲观光园。
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6个、绿色工厂25个,创建省级绿色园区16个、绿色工厂45个,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赣州成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赣州、吉安、抚州三市均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石城、广昌、吉安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价值实现渠道拓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积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深入推进赣江流域、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水质有保障、百姓受了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大余县丫山、安远县三百山等生态旅游景区,一大批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苏区作风赓续传承,党心民心高度凝聚。
红土圣地“底色”更亮。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投入使用,一大批革命遗址、伟人旧居、红军标语得到有效保护;精心编创红色文艺,创作《一个人的长征》、《八子参军》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探索创新红色教育载体和形式,涌现了黄柏乡、小布镇、藤田镇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注重从红军和英模后代中培养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
“血肉联系”愈加紧密。“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至今传唱的山歌,映射着苏区干部一脉相承的好作风,也不断激励着赣南苏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心干,促进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从而带领人民群众奋战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
敬党爱党热忱深厚。干部群众发自内心感恩奋进,纷纷把“永远跟党走”写在春联上、刻在门楣上,修建“铭恩亭”、“感恩楼”、“报恩桥”,表达“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心声。
三、奋力谱写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篇章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同年4月,印发《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2022年3月,批复同意建设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新征程上,这片红土地将担负起“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的重任。
提高政治能力,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最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奋进新征程,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高度信赖核心、感情上衷心爱戴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始终紧跟核心;坚持强化理论武装,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学深悟透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切实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细化实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奋力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赣南苏区落地见效。
坚持人民至上,让赣南苏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时,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也送到了架桥现场。听到此事,周恩来同志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我们的事业就能一往无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赣南苏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奋进新征程,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加快创新发展,让赣南苏区发展动力更加充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近年来,江西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奋进新征程,要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为主线,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重点,以改革科技体制机制为动力,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努力构建一流创新高地、一流创新平台、一流创新主体、一流创新人才、一流创新生态,为书写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精彩华章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传承红色基因,让赣南苏区底色更加鲜艳。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红色基因,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密码,更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在赣南苏区,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位人民英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鲜活教科书,都蕴含着激励我们坚毅前行的强大动力。奋进新征程,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注重从党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经验中,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党员干部读出贯穿其中的“理”、“信”、“德”、“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大力弘扬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充分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的教育功能,激励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坚守精神家园;向先辈先烈先进学习,重温老一辈革命家和英烈的家国情怀,深化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宣传活动,更好引领党员干部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作者:中共江西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