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西柏坡
《求是》杂志记者 何雯雯 河北日报记者 李保健
《梦回西柏坡》实景演出的排练现场,热情非凡。“我也成‘角’了,在里面演马车夫。”65岁的西柏坡村老党员闫上青笑着说,“我们村85户、269人,九成以上家庭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收入打着滚儿地往上翻。1991年我当村委会主任时,村里人均年收入250块,现在一万五啦!”
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西柏坡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指导革命取得全国胜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形成了历久弥新的西柏坡精神。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时深刻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广大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带领乡亲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走上乡村振兴幸福路,谱写出共同富裕同心曲。
心怀“赶考”情,“头雁”领飞致富路。中共中央旧址内,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慕名而来,探访“赶考”足迹,寻找前行力量。
院内,土坯房低矮简陋,桌椅油漆斑驳;院外,仅一墙之隔的西柏坡村,精致的农家院,整洁的柏油路,交织成一幅喜人的乡村图景。
墙内墙外,隔着70多年的光阴,早已换了人间。不变的,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永恒初心、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
“对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我们要不断学习领会”,“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在九月会议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同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时的一席话,在人们耳畔久久回响。
“我一直把总书记的话记在心里。”参加了座谈会的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素梅说。
10多年前,梁家沟村规划建设新民居,先拆谁家的老房子成了棘手难题。陈素梅带头拆了自家房子。在西柏坡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这个被贫穷长期困扰的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通过深耕红色资源,拓展旅游业态,闯出了新路子。
2018年9月,西柏坡镇一举摘下戴了32年的贫困帽子。
高唱“团结”歌,日子越过越红火。79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西柏坡镇北庄村唱响,成了亿万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革命歌曲。2021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庄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指出:“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图为2022年5月18日拍摄的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 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供图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一定能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说。
“团结北庄”手工坊里,关凤霞和几名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哼唱《团结就是力量》,一边纳鞋底、上鞋帮。她笑着说:“纳一双鞋底挣20块钱,上一双鞋帮挣30块钱。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俺打心眼儿里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
去年以来,北庄村以“企业+村合作社+农户”方式,建成两个精品红色民宿院落,流转闲置农宅,建设了“团结食堂”,建成电商直播助农惠农展销基地。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0万元。
百姓生活富足了,精神也要奔小康。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建了村史馆、团结书屋、红色书屋等,红色精神浸润了群众心田,大伙精气神越来越足。
脚步永不歇,更好生活在后头。太行山绿,西柏坡红。西柏坡镇立足“红”、“绿”两大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休闲农业、家庭手工业、光伏四类产业,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赶考”路上,需要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和接力奋斗。去年,4位青年进入西柏坡村“两委”班子。他们有想法、有干劲,讨论发展规划、入户做群众工作,努力为村民办实事。
“精品民宿如何更好经营”,“新修的项目如何更好利用”……今年春节,村干部们走街串户,向村民征求新一年的发展建议。村民在微信群里点赞,村干部们回复说,“脱贫不脱干劲,咱们还有更好的日子要奔呢!”
记者手记:
“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习近平总书记牵挂西柏坡,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强调始终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10年来,西柏坡的一个个红色景点焕发光彩,一张张真诚笑脸写满幸福,构成一幅绿水青山富民图,汇成一卷脱贫攻坚精彩画。今天的西柏坡人,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续写“团结就是力量”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