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山村的葡萄熟了
《求是》杂志记者 李 飞 桂林日报记者 秦丽云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毛竹山村,距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约10分钟车程。青山绿树之间,一条绕村水泥路掩映其中,一排排桂北民居错落有致,成片的葡萄园一直延伸到山脚,一派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景象。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当地的葡萄产业,同乡亲们聊家常、话发展、谈振兴。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毛竹山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昔日炮火纷飞的战场,如今正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一个家庭的欢喜。毛竹山村,因毛竹而得名,因葡萄而闻名。蓬勃发展的葡萄种植产业,让这个小山村变了大模样。
紧邻葡萄园的一幢三层小楼,便是王德利的家。客厅的墙上,习近平总书记与王德利一家的合影十分醒目。回忆起总书记来到家里亲切交谈的一幕幕,王德利十分激动。“总书记来了之后,嘱咐我们要注重学习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这让我们对发展葡萄产业更加有信心了。”村里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改良葡萄品种,对此,王德利特别积极,带头砍掉旧的葡萄藤,种植了3亩高品质葡萄品种。如今,他家已成为村里的葡萄种植示范户。“去年光葡萄一项,我就收入10万多元。”王德利一脸兴奋。
王德利家的“欢喜”是毛竹山村葡萄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葡萄产业已成为该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2021年,村里葡萄亩产超过3500斤,比前年多了500斤左右,每斤多卖一块多钱,村民人均纯收入仅葡萄一项就达2.5万元。
夏风徐徐,陶醉于葡萄园中的王德利边剪枝边哼出顺口溜,“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户户住楼房,有女就嫁毛竹山”。
幸福的味道,正如这葡萄。
一个村落的转型。“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被村民刻在村里最高、最显眼的位置,同时也深深刻在心里。
漫步在毛竹山村,处处都有奋斗一新的印记。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新楼房,颇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室、戏台,别有风景的微花园、微菜园。这片红土地焕发的勃勃生机,当可告慰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
村子发展了,美丽起来了,到访游客也多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毛竹山村正发生新的转型。村里依托周边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红+绿”乡村旅游品牌。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感悟红色文化,也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梦想。“参观纪念馆,打卡葡萄园,在茂林修竹间散步,感受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已成为许多游客的标配”,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明介绍。一年来,到村旅游、考察、学习的人数突破30万人次,是以前的几十倍,带动全村户均增收万余元。如今的小山村,已由“葡萄村”向“农文旅”华丽转型,并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文明卫生村”、“广西绿色村屯”等荣誉称号。
图为毛竹山村的葡萄园。 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个宣讲队的光荣。致富不忘感党恩。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毛竹山村人,对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感恩。
在毛竹山村,经常会响起大喇叭的声音。这个大喇叭,有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时宣讲红军的故事。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明告诉记者,从2021年开始,村党支部组织成立宣讲队,全村12名党员自告奋勇当义务宣讲员,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小故事说大道理,用小变化话大发展,生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党史国史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州红色文化的宣讲,更是队员们的“主打节目”。老党员给年轻党员讲,年轻党员又给村民讲,当年红军的英勇事迹就这样代代相传。这支红色宣讲队伍,被村民誉为“红喇叭”宣讲队。
60岁的老党员王海荣,既是毛竹山村葡萄协会会长,也是宣讲队的一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毛竹山村时,王海荣参与向总书记介绍村里的葡萄产业和乡村建设等情况。他将总书记在毛竹山村的重要讲话精神熟记于心,并向到访的游客进行宣讲。一年多来,他宣讲近500场,听众多时达300余人。“把总书记来这里的经历和讲话精神说出来,把我们的变化说出来,说给广大游客听。这是毛竹山村的光荣,也是我们每个村民的光荣!”
葡萄熟了,村子兴了。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的村子,如今发生巨变,正阔步前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康庄大道上。
记者手记:
“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希望你们依靠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正化作毛竹山村干部群众“一起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他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