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德村的新天地
《求是》杂志记者 陈亦琳 宁夏日报记者 李志廷
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宽敞洁净,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居民主要来自“苦甲天下”的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2020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第一站就来到弘德村,走进扶贫车间,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亲切交流;走进村民刘克瑞家,进厨房、看冰箱,和他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更好生活还在后头……”总书记临别时和乡亲们频频招手,送上暖心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弘德村干部群众将总书记的暖心鼓励、深情祝福化作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家庭收入越来越稳定,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
“搬”出一片新天地。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20多年来,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20多万名群众陆续移民至此。
刘克瑞的老家,就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那里是地地道道的“旧西海固”。2012年,在国家生态移民政策扶持下,刘克瑞一家告别故土,成为在弘德村安家落户的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
“我家2017年就脱贫了,现在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刘克瑞告诉记者,儿子在肉牛养殖园区工作,儿媳妇是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的专职讲解员;家里养殖肉牛,一年净赚一两万元;孙子在家门口上学,村里还有菜市场,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肉类和蔬菜……
“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刘克瑞说。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村民们干劲更足了,对美好生活也更有盼头。
“扶”出幸福新生活。46岁的喜梅,老家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自从搬迁到弘德村后,她就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从事印刷、订线和打包纸箱的工作,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走进扶贫车间,墙上悬挂着“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横幅,工人们忙着印刷、装订,一摞摞纸箱即将装车。
弘德村扶贫车间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时的重要指示,坚持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
今年4月,扶贫车间进行改造升级,重组为弘德车间(宁夏)科技有限公司。39岁的王归娃由于吃苦耐劳,又是熟练手,成为公司第一批签合同的员工,不仅工作稳定,还能享受五险二金。“做梦也没想到,在家门口的车间里见到了总书记!”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到扶贫车间同大家亲切交流时的场景,王归娃仍激动不已。王归娃的爱人在村里的肉牛养殖场上班,每月保底收入3000元左右。“日子越来越好了,现在就盼着孩子好好上学,以后出去见大世面。”王归娃笑着说。
图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一角。 弘德村供图
在弘德车间电商中心,还有9位平均年龄66岁的村民,转型当上了主播。他们经过培训,不仅能够熟练地介绍当地农特产品,还唱歌跳舞、拍短视频,在直播间里演唱改编歌曲《弘德村好地方》,收获了大量的人气。
“蹚”出乡村振兴路。从红寺堡城区出发,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驱车6公里,便到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援建的中烟肉牛养殖园区。十几排整齐的牛圈映入眼帘,天蓝色的房顶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肉牛产业是红寺堡区确定的六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区建成以中烟肉牛养殖园区为代表的出村入园养殖基地,建立了农户联合养殖模式,有效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后顾之忧。
坐落在弘德村附近山上的这个肉牛养殖园区,养殖户来自红寺堡镇弘德村、同原村。目前,该养殖园区存栏肉牛4500头,注册了“弘德村”、“傲骄哞”等商标,大大提升了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2021年以来,弘德村养殖园区二期、污水管网、主干道路改造等20多个项目相继落地。村肉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吸纳了24个合作社800余户群众参股,户均年收益超过2万元;全村2878名劳动力,年劳务收益7000余万元;土地流转费收益357万元;旅游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90多万元。
弘德村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勤劳的双手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历经10年建设发展,弘德村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公共服务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自豪地说:“我们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红寺堡区许多移民村的生动缩影。”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弘德村在“搬”、“扶”、“蹚”上做足文章,让乡亲们“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