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二)

来源:《求是》2022/24 2022-12-16 09:00:0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二)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食”光

《求是》杂志记者 蔡春玲 长春日报记者 孙娇杨

  早上9时许,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永兴街道聚业社区助老餐厅的后厨里像往日一样传出当当的切菜声,厨师甘利群熟练地将几根西葫芦和胡萝卜切成薄厚一致的小块,在炒锅中倒入豆油、葱蒜开始“爆锅”,随着“刺啦”一声蔬菜入锅,浓郁的菜香扑鼻而来。

  聚业社区助老餐厅,是一家专门为辖区老人开设的便民食堂。在这里用餐,辖区65岁以上老人两荤两素一汤仅需9元钱,低保户和残疾人更是低至6元钱。

  “我们这家餐厅是2019年应社区居民要求开设起来的。”聚业社区党总支书记魏金国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长春市加快推进“千米社区”建设,聚业社区作为试点之一新增了35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怎样利用好这些新增面积、让更多的百姓受益?社区多次调研走访、听取居民意见。辖区内10个居民小区4605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一半以上,根据居民意见,社区决定开设“助老食堂”。魏金国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升养老服务一直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点之一,党的二十大对养老事业高度重视,作出战略部署。如何根据我们社区的具体情况做好这一工作,是社区干部们一直关注、经常思考的问题。在社区干部们心里,新增面积的使用,也是倾向于为老年居民服务的。”双方意愿一拍即合。社区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了相关餐饮企业派驻工作人员为助老餐厅提供餐饮服务,让老年人享受用餐优惠。

  甘利群与晨颜,就是餐饮企业派来的两名工作人员。每天6时许,二人先去菜市场购买当天需要的新鲜蔬菜,8时前便来到助老餐厅开始一天的忙碌。在后厨,晨颜将购买的新鲜蔬菜清理干净后,又开始里里外外忙着收拾厨房、打扫前厅、准备餐具……甘利群则一直在后厨,先做凉菜、主食,再做各种炖菜、炒菜。在两人默契配合下,香肠、炸黄花鱼、炝拌土豆丝等凉菜与熟食迅速出锅,并覆盖上了保鲜膜。

  按照提前订好的菜谱,甘利群继续起锅烹制热菜。因为前来用餐的都是老年人,所以餐厅的菜不仅少油少盐,营养搭配还要软烂可口。“土豆炖茄子是咱东北的家常菜,老人们都爱吃,即使牙口不好也能嚼动。”将刚炖好的土豆茄子放入食盒,甘利群又马不停蹄地做起海米西葫芦。“你看这海米都是无盐的,就怕老年人吃起来觉得咸。”甘利群边做菜边向记者介绍。

  孜然肉片、五花肉炖冻豆腐、白灼双花……随着一道道美食相继出锅,时间也转眼到了中午。

  “甘哥,饭菜做得咋样了?”“就等你来了,今天几份送餐?”“先给我一份,给王阿姨送去。”推门进来的是社区副主任郭珊,她口中的王阿姨是辖区的空巢老人王月琴。老人身体不大好,平时一人在家,吃饭问题都是在助老餐厅解决的。天气不好或者老人不愿意出门时,社区工作人员便充当起外卖员,将餐食送到老人家中。在聚业社区,像王月琴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几位,72岁的谢振杰也是受益者之一。老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行动不便,老伴又患有心脏病常年服药,赶上下雨下雪,社区工作人员都会给老人送餐到家。这正是聚业社区为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提出的“社区食堂+网格配送+小区助餐点+配餐入户”的“1+N”模式,让老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到热乎可口又经济实惠的餐食,打通老人用餐“最后一米”。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永兴街道聚业社区辖区内10个居民小区4605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一半以上,开设“助老食堂”,大大方便了社区群众,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图为前来就餐的老人们各取所需,挑选着自己喜爱的美食。 吉林广播电视台 张旭岩/摄

  居家的老人可以享受送餐入户,愿意出门活动的老人则前来餐厅用餐。“开饭了没呢,我今天来得早。”11时许,居民孙立辉第一个来到餐厅,拿起餐盘打了爱吃的炸黄花鱼、炸地瓜丸、土豆炖茄子、孜然肉片。“岁数大了不愿意起火做饭,老两口一顿也做不了这么多花样。”孙立辉告诉记者,“助老餐厅不仅价格优惠,而且干净合口味,想吃饭了下楼遛弯儿的工夫就来了,特别方便。”说话间,老人们陆续到来,大家有说有笑地有序取餐、用餐,直言助老餐厅办到了老年人的心坎上。

  在聚业社区,助老餐厅仅是众多居家养老项目之一。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社区还将每月15日定为理发日,为辖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并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开设舞蹈室、棋牌室、心理咨询室……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让社区干部们对继续把养老事业做好更有信心了。”魏金国感慨地说,“我们将继续在养老服务方面下功夫,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养老红利,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永兴街道聚业社区通过打造“1+N”模式的助老餐厅,努力打通老人用餐“最后一米”,努力让“小餐桌”释放出“大能量”,努力让社区里的“烟火气”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代村共富

《求是》杂志记者 王文婷 大众日报记者 纪伟

  “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深受鼓舞,我们一定要坚定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早日实现共同富裕。”10月24日下午4点,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村委会的一间会议室,党的二十大代表、兰陵县委常委(挂职)、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脚步匆匆地迈入大门,满怀喜悦之情,第一时间向代村党员群众代表传达大会精神。

  带领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王传喜20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到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地处沂蒙老区的代村实现华丽蜕变,它的故事被搬上电影银幕,主角就是王传喜。上任时面对的是近400万元村集体负债、126张法院传票和村中诸多矛盾,现如今村集体各项产业年总产值达38亿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7万多元。这位面庞黑红、厚实稳重的汉子,被誉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今年我们村又盖了4栋楼,分给2000—2003年出生的年轻人。”11月25日,王传喜又驱车来到施工现场,指着刚刚封顶的安居楼说。多年来,代村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价格为村民提供保障住房,仅为市价的1/10。

  沿着贯穿代村东西的幸福路边走边看,树木掩映着一排排二层小楼,村民家门口就有幼儿园、小学和社区医院,村里还建起了老年公寓,上了年纪的村民免费入住,不仅不收钱,还按月领取老年优待金,年龄越大标准越高。村民新农合、新农保由村集体承担,非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每年享有4000元助学金,考入大学还有1万—5万元不等的奖学金……

  村民享受到这样的好福利,得益于代村发达的集体产业。自从1999年成为代村党组织带头人,王传喜带领村民办商贸城、建农业公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农人培训,各类乡村振兴项目蓬勃发展。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表扬了代村。面对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嘱托,王传喜坚定了“珍惜荣誉再出发”的决心,这次“再出发”,他把带动更多村庄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在项目、资金等各个方面帮扶周边村庄,把我们的成功经验传承好、辐射好,使他们尽快富起来,搭上乡村振兴这班车。”王传喜提出一个新规划,带领代村及周边11个村形成乡村振兴“共同体”,带动区域内2.6万余名农民共同致富。于是,“田园新城”项目应运而生,“领头雁”王传喜开始了领飞更大雁群的新征程。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代村的发展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田园新城”项目规划之初,王传喜就牵头成立了12个村的联合党委,因地制宜盘活各村闲置资源,因村施策找准各自发展方向,一体化推进基础配套和产业发展。

  “要是我们村也能像代村这样,那就太好了。”与代村仅一街之隔的晒米城前村党支部书记苑磊每次到代村参观都会这样想。“田园新城”项目使苑磊迎来了“复制”代村的机会。经过统一规划,各村依托实际积极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晒米城前村的新赛道就是花卉种植和销售。他们拿出4000平方米建设用地打造花卉交易市场,出这个点子的正是联合党委。如今晒米城前村村集体年收入超过70万元,有了这笔钱,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150—200元不等的养老金,米面粮油等物资都由村集体免费发放,每位村民年底还有1000元的分红。而就在几年前,面对债主的上门讨债,这个村集体甚至拿不出几万元的周转资金。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夜景航拍图。 兰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代村西南侧的南小庄村也在“田园新城”项目规划内,他们将茄子和大蒜确定为拳头产品。这两年,该村党支部动员党员群众筹款20万元发展茄子和大蒜种植,但建设水井和生产路的资金却一直没有着落。代村就垫资100多万元,帮助南小庄村硬化了1.5万平方米生产路、打了30多眼水井。“在联合党委的统筹下,修路资金很快得到解决。现在,一条条柏油马路连接在了各村之间。”代村党委委员刘建永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代村派驻南小庄村的村派“第一书记”。近年来,已有3名代村党委委员前往基础薄弱村结对帮扶,帮他们把班子建强,把后备力量培养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捐助资金360万元,帮扶14个村庄开发建设16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建设4座生态科技型冬暖温室,每年收益24万元,全部用于帮扶困难群众,惠及8个村、133户;打造“印象代村”古街夜游,辐射带动全县12 个乡镇 220 多个村的 1.1 万余名群众就业创业;兴建“农企园”吸引23家企业入驻,年生产加工各类蔬菜10万吨,产品辐射全国、远销日韩……“田园新城”项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沉浸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喜悦之中的王传喜,正铆足了劲要把“田园新城”打造成亦村亦园亦城的乡村振兴先行样板、宜居宜业宜游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头雁领飞,群雁齐飞”之势正跃然可见。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代村共富的火热实践,提供了联村共建、共同致富的有益借鉴。

毛纳村,茶香日子甜

《求是》杂志记者 黎海华 《今日海南》记者 蔡萌

  “五指山来碧连天,水满黎乡笑开颜,山路弯弯入云端,白云朵朵绕山峦……”初冬的海南岛温暖宜人,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近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远远便听到了曲调欢快的童音——这是水满乡童声合唱团正在排练合唱歌曲《阳光照进毛纳村》。

  坐落在五指山热带雨林深处的毛纳村,是一个黎族百姓聚居的村寨。近年来,毛纳村突出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三大特色,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好的发展之路。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纳村考察,了解海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情况,勉励乡亲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毛纳村干部群众听报告、谈感受、诉心声,纷纷表示,要把干劲鼓得更足、产业搞得更旺,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变为现实。

  绿叶成金叶,青山变宝山。高山雨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五指山大叶种茶的优良品质,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近年来,毛纳村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茶产业从备地种植、苗期管护,到采摘、加工、销售的“一条龙”发展。茶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大家信心更足了!”黎族阿妈王菊茹喜笑颜开。近几年,她家开办了手工制茶作坊,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注册了商标。不久前,在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下,她和村里其他茶农一起,前往标准化茶厂学习先进制茶技术,努力提升产品品质。

  绿色,是五指山茶最宝贵的招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生态科技特派员李大飞说,“我们发展茶产业,也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他在毛纳村推行生态种茶法,不砍树、不伐木,间距拉宽、林下套种,以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毛纳村党群活动室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有寿时不时翻开自己的工作记录本,补充上新的心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照着把每一项工作都干好,大家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王有寿感慨。

  风光入黎村,开门迎远客。坐在毛纳村硕果亭,远眺可见“五峰如指翠相连”的奇峰美景,近观是“一水护田将绿绕”的田园风光。如何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拓宽乡村振兴之路?这是毛纳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高力近来常常思考的问题。

  黎族竹竿舞、黎族共同舞是当地两种民间传统舞蹈。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下,毛纳村成立了歌舞队,从本地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中选材,策划排练演出节目。“现在,歌舞队演出订单越来越多,即使登台给中外嘉宾演出,我们也不会怯场!歌舞表演必将成为毛纳村旅游业的顶梁柱、金招牌。”歌舞队队长王政珠信心满满。

  海南黎锦历史悠久,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纳村通过培训激发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助力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7月8日,一场黎锦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在毛纳村举行,为毛纳村及周边村寨埋下了发展黎锦产业的种子。

图为2022年11月13日,2022“雨林与您”体验活动开幕式暨“雨林时光”田园实景演出在毛纳村举行。 李天平/摄

  “毛纳村要把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好”,“我们得不断发展壮大茶产业、黎族村寨乡村游产业”……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村民们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毛纳村的发展展开探讨,大家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

  发展有依靠,振兴有人才。走在毛纳村,一幢白墙黑瓦的旧宅格外引人注目,屋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致富政策顺民意,阳光大道彰党恩;横批:共产党好。朴素直白的18个字传达着最真实炽热的情感。

  今天的毛纳村整洁靓丽、浑然天成,但村民都记得村庄曾经的模样——村路泥泞难行,牲畜散养,草房破旧,文体设施缺乏。毛纳村的焕然一新,离不开“人”这个关键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纳村调研时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毛纳村推进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党员带头让地让路,干部带头清除杂草;培养乡村振兴“明白人”,驻村干部和脱贫致富户成立宣讲小组……熟悉农村的本土干部,眼界开阔的外来人才,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紧紧抱成团,在共同富裕的康庄道路上加速前行。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让毛纳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符传恺无比振奋,“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我要脚踏实地做好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了,年轻人返乡了,村容村貌提升了,黎家村寨的日子越过越甜了。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毛纳村,这个曾经落后偏远的小山村,借助旅游产业和茶叶产业的有效结合,将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逐步实现乡村活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毛纳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绿染石漠话振兴

《求是》杂志记者 李雯博 云南日报记者 张文峰

  “我们千辛万苦把山变绿复绿,下一步要多在吃好‘生态饭’上想办法……”冬日暖阳下,一场催人奋进的主题党日活动,在云南省西畴县多依坪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夏应书家的院坝里举行。党的二十大代表、西畴县石漠化展览馆讲解员谢成芬,与支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从北京返乡后,她已经做了30多场宣讲。谢成芬说,亲耳聆听、反复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她思考最多、宣讲最多的,就是基层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接续奋斗,带领群众续写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说到了西畴人的心坎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一首久传的民谣,道出西畴人在石缝中艰难求生的困境。

  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奋斗精神,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用錾子、大锤、双手,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方式,走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绿色发展之路。新时代10年,全县人工造林及退耕还林30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林地面积达15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83%;治理岩溶面积423.32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47.06平方公里,实现了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的美丽蝶变。2021年,西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对此,曾任蚌谷乡海子坝村小组长的谢成芬有着特别深切的感悟和共鸣,“我们是荒山披绿的见证者、参与者,未来的日子更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落实好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在复绿增绿护绿中,挖掘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

  穿行在全县石漠化最严重的三光片区,生态之绿,产业之绿,点染石旮旯。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林枝繁叶茂,一排排整齐的石埂如带如丝,令人再难与老照片中那荒凉的石漠化景象联系起来。从前“树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也跑光”的“三光村”,现在成了“光荣脱贫、光彩夺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村”。

  如今,像三光片区这样用石块垒出的“石漠梯田”已成为西畴的一大景观,垒成的石埂初步估计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县对有改造条件的缓坡地和石旮旯地大力实施“坡改梯”和土地整理项目,营造生物埂,修建灌溉渠、拦砂坝等设施,建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有效遏制石漠化蔓延趋势,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增加。全县累计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理24.4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4万亩,保护农田26万亩,成功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2018年西畴县在文山州第一个脱贫出列。

图为2022年9月,西畴县鸡街乡那马村村民迎来火龙果丰收季。 吕德仁/摄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一重大部署,西畴人真心认可、满怀期待。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西畴县引进专业公司,建成以种植有机猕猴桃为主的5000余亩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基地。“到石漠化地区开发农产品虽然成本高,但能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这里的猕猴桃主打优质有机,能卖出更好价钱”,猕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陈登贵自豪地说。三光片区358户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租地收入400多万元,每天约有100多名村民到种植基地打工,一年务工收入400多万元,公司还带动全县14个村集体3000多户村民入股,取得固定分红,曾经的“石旮旯”已成为西畴人的“金疙瘩”。

  “山上不栽树,喝水跑远路;坡地不垒埂,种粮要贴本;育得青山在,功德传后代。”写在西畴县东升村委会江龙村小组院墙上的这句顺口溜,是江龙村村民脱贫致富的秘诀,也是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之路的通俗表达。“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单柑橘一项全村收入达600多万元。”江龙村老党员刘超仁一脸喜悦,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他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柑橘产业,彻底摘掉了江龙“救济村”的帽子。如今,江龙村正按照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要求,进行人居环境与村容村貌提升改造。刘超仁说,“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对二十大报告最深的印象,江龙实现了绿起来、富起来,还要进一步美起来。”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的故事正在这个边疆小县精彩继续。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面对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极端困境,西畴人用奋斗书写奇迹,将绿色发展践行在荒山中,将特色产业扎根在山野中,在嶙峋石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华大地将继续鸣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激扬交响,接续谱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崭新乐章。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校对 - 乔雪 何晨琛 审校 - 陈嵘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1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