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融合大有前途
《求是》杂志记者 申小提 湖南日报记者 张颐佳
美丽的浏阳河蜿蜒流淌,在长沙市区画出一个大写的“V”字。这里坐落着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
建园5年多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坚持“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从无到有,逐渐壮大,汇聚视频文创上下游企业3400多家、视频产业人才5万余名。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迸发出科创赋能文创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澎湃动力。
不久前,1983版电影《贺龙军长》4K修复版在贺龙元帅的故乡张家界市举行了首映式。40年后红色经典重现银屏,得益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影视工业级黑白视频AIGC上色技术,即通过技术手段将老胶片电影拷贝转移到数字载体,再以4K、彩色、全景声VR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多样化呈现。
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管委会首席专家周苏岳介绍,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有限,传统的电影胶片容易发霉、变形、脱色,如果不尽快完成数字化修复,这些珍贵的“国家档案”和“民族记忆”可能会永远消失,而经过数字化升级的“新作品”,更易于广泛传播,受到年轻人喜爱。“运用AIGC技术修复红色经典影片,是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的生动实践。”周苏岳说。
近年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不仅让《毛泽东在1925》、《刘少奇的四十四天》、《雷锋》、《国歌》等一批经典电影焕发容光,而且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4K红色经典影像修复、存储、传播、发行和传承教育基地,还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建成了马栏山视频产业云平台,以往30个人要花6个月修复及上色的电影胶片,通过AIGC数字修复上色技术云平台1周即可完成。园区创造性研究的“影视工业级黑白视频AI上色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和“数字媒体视频智能修复系统”两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一、二等奖。
如今,新基建成为产业园的“标配”,园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热点公共区域实现Wi-Fi 6信号全覆盖,7个企业聚集区已实现双路由100G专线到楼栋、10G专线到桌面,“公有云+私有云”组建的“混合云”累计入驻企业128家。依托“火石计划”超高清云化共享制作中心平台,可为企业提升80%的制作效率,节约40%的制作成本。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在产业园“五链合一”,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在这里火花四溅、方兴未艾。
办一家电台需要多长时间?“马栏山人”给出的答案是5分钟!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5G智慧电台正致力用最先进的音频技术,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5G智慧电台,顾名思义,即通过人工智能编播系统和全天候广播节目集成,智能抓取、智能编排、智能播报、智能监控、云端分发,一键式自动化生成新闻、资讯、天气、路况、音乐串接等播出内容,5分钟就能生成一家电台。
电影《雷锋》(1965版)4K修复前后对比图。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供图
“2020年9月的时候,我们的合作单位仅180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签约单位已达914家,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合作电台的覆盖受众人口达2个亿。”5G智慧电台负责人黄荣告诉记者。她和同事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专业人才和设备缺乏,很多地方的“村村响”大喇叭已沉寂多时。5G智慧电台对接文化惠民的时代需求,率先启用广播区块链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即使没有编辑、记者、主持人,也能将党的声音传播到田间地头,贯通到“最后一公里”。
“总书记考察调研时强调,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导向金不换,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黄荣谈到。5G智慧电台打通“村村响”大喇叭这个渠道之后,AI主播播音用顺口溜、三句半、打油诗等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把党的好政策、社会正能量、中国好声音,通过“大喇叭”送到千家万户,广袤的中国乡村正在奏响“振兴有我,请党放心”的时代强音。
记者手记: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优势,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努力推出“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的精品内容,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