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沈壮海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战略要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创造辉煌,离不开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滋养。在一百多年的山河再造、文明重塑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写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诗篇,离不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魄和顽强拼搏。在新时代十年的接续奋斗中,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同样离不开党和人民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一仗接着一仗打、风雨无阻向前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面”,内含着精神之维、文明之光;推进这样的伟业,容不得任何犹豫、迟疑、观望,必须有更为昂扬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引领。精神的力量多种多样,但唯有科学理论融注其中的精神力量,才能够更为深沉、持久。对于精神力量而言,科学理论具有明其向、强其聚、增其纯、益其坚之功,是精神力量更为自觉的根本条件。“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马克思主义为近代以后在绝境中求生路的中华民族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英勇顽强的奋斗中所展现的雄浑精神气象、磅礴精神力量,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进程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坚定清醒是思想政治上坚定清醒的前提,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在新征程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必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之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并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离不开精神传统的承扬和开新。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图为2022年7月30日,观众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内参观。 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离不开发展战略的自觉和坚定。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将精神力量的建设及其发挥放在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予以自觉观照和扎实推进,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铸塑了并继续铸塑着我们党的精神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逐步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是其中重要一“位”,增进并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始终被视为事关全局的关键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问题同样是这一宏伟蓝图的重要方面。报告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列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写入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等,彰显了对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的高度重视。在新征程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系统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们精神世界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精神世界更加充实、精神境界不断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离不开精神传统的承扬和开新。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的优秀精神传统是滋养其精神成长、砥砺其精神力量的重要营养之源。中华民族素有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个方面总结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论及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百年奋斗中,构筑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启其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推动了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红色血脉所系。在新征程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必须持续抓好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文化常被誉为精神的家园。“精神家园”,既是精神寄托、“乡愁”所在,也是精神力量化育成长的园地。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坚韧向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新征程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必须锲而不舍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及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文化建设与以文化人有机统一、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有机统一,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文化遗产中,有万千气象、民族自信。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将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汇聚一堂。图为2022年10月26日,观众在欣赏多媒体版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 视觉中国供图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离不开先进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任何制度体系都体现着相应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同时又对精神世界的建设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激励、规约塑造作用。一个社会的制度体系与精神体系、制度力量与精神力量、制度优势与精神优势是互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不断成熟完善、制度优势的有效彰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时,特别强调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的形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中,制度建设问题,遍于各篇;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本质属性贯穿始终。除此之外,报告还专门指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这些方面的建设,都将为全社会精神力量的涵育、激发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在新征程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必须深刻把握制度力量与精神力量之间的辩证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转化为全体人民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精神力量需要化育涵养、砥砺激发,但唯有真切地展现于生动的建设实践之中,精神力量才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归根到底,精神力量也锤炼、磨砺于生动的建设实践之中。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是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的时代,也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新高地的时代。让我们将激情和勇毅注入新的奋斗,并在新的奋斗中开拓中华民族精神创新发展的新里程。
作者: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