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湾村强村富民
《求是》杂志记者 李民圣 《共产党人》记者 李 旭
一条条柏油路平坦宽阔,一盏盏别致的路灯矗立在路两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古香古色,院墙上一幅幅泼墨山水画给静谧的村庄增添了一丝文艺气息……春天的马家湾村,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夏天更漂亮,到处是绿油油的,玫瑰基地里大片大片的玫瑰花盛开着,空气里都是玫瑰花香。”马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占兵言语中透着自豪。
马家湾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的城郊村。“以前,这里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成了烂泥滩,人都过不去。”王占兵指着村里一条主干道说,“现在的美丽村庄是全体村民多年来苦干实干,一点点拼出来的。”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2012年,马家湾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先从全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出行难这一问题入手。村干部们想方设法跑项目、筹资金。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马家湾村争取来了“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和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项目资金等,6个村民小组先后通上了柏油路,家家门口都铺上了面包砖。
路好了,还要有好的居住环境。村里实施了污水处理、户改厕、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绿化建设、“五清”村庄清洁战役,还通过“美丽庭院评选”、“积分超市”等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使村庄见空补绿、庭院见缝插花。
“我们村现在太好了,干净漂亮不说,冬天还有集中供暖,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咱们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魏春香脸上写满了幸福。
乡村要振兴,关键还得靠产业。长期以来,马家湾村都是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全村基本没什么像样的产业。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万元,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
什么样的产业适合马家湾村?怎样才能引来企业、发展产业?村党支部又谋划起来。
由于当地土壤污染少、聚硒能力强,适宜种植食用玫瑰和蔬菜等农作物。村里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加快流转土地,建设玫瑰花和有机蔬菜两大种植基地。首先规划建设惠农区绿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业园,建成10座标准化厂房;然后引入相关农业公司入驻。
如今,创业园里已入驻了25家高新技术农业公司,推出了玫瑰花饼、玫瑰护肤品、枸杞香醋、脱水蔬菜等一系列产品。众多农业公司入驻,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使土地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村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就业+土地租金”的双份收入。
在一家生态农业公司车间,48岁的尚晓玲一边熟练地做着玫瑰花饼,一边和记者拉家常:“以前我在外面打零工,挣钱少不说,还没时间照顾娃娃。现在可好了,上班离家近,有工资还有租金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为了让村民的日子更红火,村党支部又将目光转向了乡村旅游。2018年,马家湾村成立经济合作社,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依托当地农庄建设大地天香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采摘大棚、改造特色民宿、整合玫瑰种植基地……经过打造,集特色产业园观赏、民俗生活体验、餐饮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景区成为马家湾村的新名片,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依托旅游产业,带动全村季节性用工4000多人次。
图为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马家湾村俯拍图。 石嘴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李志刚/摄
景区的农庄里,用工大都是本村村民,尤其妇女占了绝大多数。村妇联主任王芳说:“农庄把这些姐妹们组织起来,发挥她们的特长,使这些整天在家围着锅台转的中年妇女靠自己的双手挣到了钱,不仅脱了贫,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
“这些年党的好政策一个接一个,我们抓产业、搞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我们村传统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村民们眼界宽了,规划远了,致富门路更多了。”王占兵仔细算了一下账:2022年,马家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
从绿色农产品种植、深加工到产销一体化,再到乡村旅游、民俗体验,马家湾村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马家湾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党的二十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马家湾村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展望未来,王占兵坚定地说,“我们要把村子建设成集‘生态、生产、生活、生机’四生业态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吸引更多人来投资创业旅游,让老百姓的致富路更宽、日子更红火!”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家湾村因地制宜,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强村富民,切实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马家湾村正满怀信心、意气风发,迎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