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
《求是》杂志记者 李民圣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碧波荡漾,林木葱郁,树上白鹭翔集,树下鱼虾游弋,恰如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
红树林,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素有“海上森林”、“海洋绿肺”、“海洋卫士”之称。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6种,记录鸟类312种,在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保护海岸、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殷殷嘱托我们要把这片红树林守护好,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为我们做好红树林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回忆起当时给习近平总书记介绍红树林保护的场景,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苇依然心情激动,“我们要继续提高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提升红树林保护的精准性与科学性,为红树林保护作出贡献,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一个个实时监控画面整齐划一,监控触角覆盖整个片区;无人机在高空中来回穿梭;打开手机APP,各类监测指标跃然屏上……这是保护区一个管理站的一幕。针对保护区管理区域面积大、管理单元分散、人为活动干扰因素多的实际情况,保护区通过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等高新技术,及时掌握区内红树林资源变化和人类活动情况,提升红树林保护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用智能科技提升保护管理能力,正是当地不断创新红树林保护管理方式的生动印证。近年来,当地坚持生态优先,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创新巡护管理模式、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体系等方式,统筹推进红树林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修复。通过开展保护区退塘还湿、大力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等活动,“十三五”期间保护区共新造红树林5700亩,封育补植18900亩;开展入侵物种清理工作,清除互花米草410.5亩,有效改善红树林生长环境。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就是要全力以赴保护最珍贵的东西。”湖光镇世乔村党支部书记许伟宁是土生土长的湛江人,对红树林的热爱根植在他的记忆深处。他说,“村里不管是老人小孩,都知道红树林很宝贵。特别是总书记嘱咐我们要守护好红树林,大家更觉得多了一份使命感,也更有信心把祖祖辈辈留下的红树林保护好”。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郁郁葱葱,白鹭翔集。图为保护区一景。 湛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彭镇强/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树林湿地生态价值不可估量,如何才能将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推动红树林保护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经过不断实践,当地摸索出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即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潮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用此模式营造红树林,只占用养殖塘部分区域,其他区域可以继续养殖;同时,在养殖塘里“挖土堆岛”种植红树林,塘内容纳水的体积没有减少,养殖品种的收成自然也不会少。而且,种植红树林还可以吸附养殖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反而能增加养殖品种收成。麻章区自然资源局一位负责人说,“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既能满足养殖户的养殖需求又能够保护红树林,解决红树林修复难题。经济账、生态账、发展账算清楚了,大家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了”。
“我们将通过创新智慧管护模式、完善科研监测体系、提升科普宣教能力等举措,进一步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同时,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张苇介绍说,目前湛江正优先实施保护区内宜林滩涂、宜林养殖塘造林,按节点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加快建设“红树林之城”,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全力推动金牛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等,把红树林这个“国宝”保护好,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前往金牛岛红树林片区的路上,有一句标语特别醒目,“守护红树林海洋湿地,建设绿美碧海家园”。守护好“国宝”红树林,正成为湛江人的共识和行动。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湛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富民利民的生态文明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