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宗旨为民造福

来源:《求是》2023/15 作者:新华社记者 2023-08-01 09:00:00

践行宗旨为民造福

新华社记者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达到的五个具体目标之一。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通过做大‘蛋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京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纪念地。总书记强调,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性是无产阶级政党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和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作为这次主题教育五个具体目标之一,正是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用两个“绝大多数”,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性质。

  2023年7月28日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举行。图为开幕式焰火。 新华社记者 黄伟/摄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历史重任扛在肩上。“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2022年10月23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要求“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2023年全国两会上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到陕西延安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彰显“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岁月,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和春潮澎湃的改革时代,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镌刻在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到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书写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定。

  强化宗旨意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新征程上,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明确指出,“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要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把“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近年来,贵州省依托大数据发展优势,加快数字化在产品溯源、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精准施肥等智慧农业新模式的推广运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图为工作人员在贵阳市开阳县南江蔬菜良种繁育中心的组培中心查看小黄姜苗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摸准情况、吃透问题,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转换角色、走进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扎实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效,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要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2012年以来,在三明进行的以整治虚高药价为“狙击点”的医改“突围”,为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撕开一道口子。

  谈到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这个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间起步。研究改革的堵点在哪里,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瞄准群众看病就医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一项项改革举措加快推进。

  “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及时为群众解难点、疏堵点、除痛点。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造福人民。

  坚守初心使命,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图为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果农在果园采摘苹果。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2012年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情的话语,至今仍回响在人们的耳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7年再次当选,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庄严承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实地察看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面对热情的村民们,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对后富的帮扶,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促进共同富裕,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也是新征程上民生领域的新要求、新任务。

  辽宁锦州东湖森林公园,经过环境综合整治,曾经的臭水沟完成美丽蜕变。如今沿河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市民健身步道、水上乐园等设施一应俱全。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察看生态环境。驻足小凌河畔,总书记指出:“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北京的大运河、上海的苏州河、天津的海河等,改造后都很好,群众都很欢迎。像这样的公园要多建,给老百姓建、给大众建,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

  如今,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在新的赶考路上,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强化宗旨意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就一定能够凝聚起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执笔:姜琳 王优玲 周圆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校对 - 乔雪 何晨琛 审校 - 徐勇林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7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