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来源:《求是》2024/05 作者:新华社记者 2024-03-01 09:00:00

京津冀协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

  这里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京畿重地,濒临渤海,携揽“三北”,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拥有1亿多人口,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年来,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三地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京津冀三地紧紧把握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协同发展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稳扎稳打,踔厉奋发,笃行不息,将总书记擘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宏伟蓝图变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破解“大城市病”,坚定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如今的京津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这里曾经受困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既面临“大城市病”,还存在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超载、环境污染重等问题。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

  如何实现重点突破,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到京津冀考察调研,主持召开一系列相关会议,在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都亲自把脉定向、掌舵领航,为推进三地协同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在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等7点要求。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更大的空间格局中加以考量谋划。

  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向北进入城区,南中轴“大红门”地区映入眼帘。这里曾聚集着几十个服装批发市场,如今已全部疏解“变身”科创中心,吸引了150多家科技企业落户。图为北京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数智创新中心展示厅。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全新的战略构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指引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2017年9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获批。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呈现了2035年和2050年两步走的宏伟目标。此后,国家又先后批复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通过“两翼”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随着协同发展蓝图徐徐展开,治理“大城市病”初见成效。

  2019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再赴京津冀深入考察后作出重要指示,“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从“两翼”齐飞,到交通、生态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不断扩展,体制机制深刻变化,项目合作更加多元,迈出了走深走实的坚定步伐。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雄安、抵沧州、到石家庄,探工地、看港口、问民生,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两场座谈会,系统总结成效,深入分析形势,明确目标要求,统筹谋划未来,为新时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持续推动下,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蹄疾步稳,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总量持续跃升。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产业结构迭代升级。京津冀第三产业比重比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2.9%;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3.7%;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4%,比2013年提高9.6%。

  协同机制更加高效。从协同协作升级为联合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2023年7月,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组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集中办公。至此,三地建立起四级协同工作机制,衔接更紧密、联动更高效,政策路径更清晰。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情真意切、寓意深远。

  十年来,京津冀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交通一体化,持续强化协同创新,携手促进产业协作,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三地协同发展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昂首阔步向着世界级城市群奋力迈进。

  “一核”疏解“两翼”齐飞,协同构建区域化新格局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十年来,北京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首都功能不断提升,开启了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征程。

  ——一手“疏解”,一手“优化”,千年古都减量“瘦身”。

  十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断优化,8家市属高校和1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

  ——做好“增与减”,“腾笼换鸟”换得“涅槃重生”。

  北京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2.5万余件,让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显示出强劲韧性和活力。

  ——核心区“静下来”,功能重组稳步推进。

  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北京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十年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核心区“静下来”目标初步实现。

  “一核”疏解,带动“两翼”齐飞。

  2023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开工。

  “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在每个重大节点、每个重大问题上及时把关定向。

  29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京雄城际和雄安站建成投运……历经7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新春伊始,雄安新区启动区塔吊升降、机器轰鸣。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星网3家央企的总部大厦火热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总部大厦进行开工准备;首批疏解的4所在京部委所属高校雄安校区和1家医院雄安院区项目已开工,央属标志性疏解项目压茬推进。

  十年来,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一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图为雄安新区容东片区。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在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中央企业已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同时,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向这片创新热土加速聚集。

  北京以“交钥匙”方式投资建设的雄安宣武医院已经开诊,“京字号”医疗服务落地生根。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天津一批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持续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和医疗帮扶。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岁末年初,历时4年多打造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以飘逸瑰丽、融汇古今、功能多元之姿,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时开门迎客,礼接四海宾朋。

  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加快施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成亮相……自规划建设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奋力向“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迈进。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截至今年1月底,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中心城区的市级部门、单位陆续迁至副中心。

  跟政府一起搬迁的,还有产业。截至目前,已有三峡集团等93家央企二三级公司、北投集团等61家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中关村科金等460余家金融及关联机构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了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

  与主城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格局正有序形成,非首都功能承载力持续强化,锚定高端产业推动创新协同,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宜居城市,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聚焦重点求突破,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在建的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是京津冀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025年通车后,从廊坊北三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缩短至最快9分钟通达。

  十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协同逐步深化,结出协同发展的累累硕果:

  ——交通一体化大力推进,同城化效应加速显现。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凤凰展翅”拥抱世界。“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沈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京昆、京台、京秦、京雄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环境生态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常态。

  京津冀生态联防联控联治力度不断加大,从“雾霾锁城”到“蓝天白云”,三地协同发展有了“呼吸之变”。2021年首次达标以来,北京PM2.5年均浓度连续三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2023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约60%,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民生福祉稳步提升。

  深度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京津冀不断释放民生红利:9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个高校联盟……

  ——产业协同逐步深化,“优势互补”加快形成。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正筹备天津工厂的二期开工仪式。近年来,得益于三地产业链统筹布局、精准优化,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将研发留在北京,生产配套功能逐步延伸至天津北辰,河北沧州、唐山等地,实现生产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

  以往,京津冀三地研发能力和产业梯度落差大,一度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如今,三地加大产业创新协作力度,像SMC一样在北京“开花”、津冀“结果”的故事频繁上演。

  坚持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产业协同正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

  育新机开新局,激活未来发展“动力源”

  2024年初,京津塘高速北京段及天津段自动驾驶测试路段批准开放,这是京津冀携手对未来公路货运行业发展前沿的探索。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京津冀“拧成一股绳”,精准“链”上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协同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协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协同发展再登新台阶。

  ——精准“链”上布局,产业集群迸发强劲动力。

  2023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京津冀首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联合招商,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1000亿元,深入优化“链”上布局,推动产业补短“锻”长。

  三地联合主办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发布“五群六链五廊”的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为让区域产业链发展更清晰和精准,三地针对六条产业链联合发布跨区域产业链图谱,明确了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新体系,成为投资京津冀的“指南针”、“导航图”。

  ——辐射带动持续发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2023年8月,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运营,重点布局空天信息、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高端高新产业方向。这座“未来之城”树起“创新旗帜”,谱写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篇章。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之一,近年来,中关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驱动北京、辐射全国、链接世界。目前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2023年,北京与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比2022年增长1.1倍,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成倍增长。三地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00多家,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协同优化营商环境,竞争新优势加快塑造。

  “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同国内外其他地区沟通对接,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三地签署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系统性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地将合力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

  东风浩荡征帆满,重任在肩更向前。京津冀三地正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奋力谱写协同发展新篇章,全力以赴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中走在前列。

  执笔:郭宇靖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校对 - 徐勇林 夏明月 审校 - 乔雪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8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