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粤港澳大湾区续写“春天故事”

来源:《求是》2024/10 作者:新华社记者 2024-05-16 09:00:00

勇立潮头:粤港澳大湾区续写“春天故事”

新华社记者

  “勇立潮头”——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个词点赞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就。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向未来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性举措,承担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探路的时代重任,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崭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领航掌舵: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时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全新定位。

  如今,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元,专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成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破浪先行,在南海之滨续写更多激荡人心的“春天故事”。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伶仃洋上烟波浩渺,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上,总书记强调,“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在总书记关心指引下,粤港澳三地“硬联通”和“软联通”水平不断提升,粤港澳民众同心协力共建湾区的共识日益增强,大湾区正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交汇点”。

  基础设施“硬联通”稳步推进。

  “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状况。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23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游开通运营。图为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和西人工岛遥相呼应。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2018年以来,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粤港澳跨境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轨道交通逐渐形成“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三级网络,运营和在建的轨道交通里程超5400公里。

  2024年,总投资分别达460亿元、130亿元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均有望建成通车。届时,6条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将进一步弥合伶仃洋、狮子洋水域,将珠江口联“湾”成“圈”。

  如今,“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建成,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

  2023年12月15日上午,港珠澳大桥旅游试运营在珠海启动。

  北上南下“双向奔赴”,人流、资金流、物流相互交织,粤港澳大湾区日益呈现出联通交汇新景象。

  自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以来,2023年深港口岸累计超1.6亿人次出入境,日均超40万人次,最高峰突破80万人次。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单牌车已是随处可见。2023年,横琴口岸入境人员超过160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185万辆次,其中澳门单牌车超过100万辆次。

  这些数据,是粤港澳大湾区“车畅、人兴、财旺”强劲活力的生动写照。

  规则机制“软联通”不断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验等专业领域,从人才跨境往来、车辆跨境通行、数据跨境流通到政务服务跨境合作……粤港澳三地持续扩大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覆盖面,逐步打通大湾区居民关切的难点堵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实现“软联通”。

  以金融市场为例。2021年启动实施“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2023年实施利率“互换通”,“跨境理财通”2.0版近期落地……大湾区跨境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渠道不断拓展、参与投资者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底,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个人投资者达6.92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金额超128亿元。

  通过数据共享、“单向认可”和“双向认可”并行、拓展延伸港澳功能等多种方式,粤港澳三地在不改变现行制度差异的前提下,打造多样化“接口”模式,不断深化衔接对接层次,推动“软联通”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数字湾区”建设,发布110项“湾区标准”,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人才签注等政策落地实施。

  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之异”转为“制度之利”,共谋联动发展的创新机制不断开花结果。

  内外循环“交汇点”优势渐显。

  2023年4月13日上午在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大湾区,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咸淡水交界处”,也是发展意义上的双循环“交汇点”。

  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步伐,从粤港澳三地交往交流交融起步。经过多年建设,大湾区在港澳青年到粤就业创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享受教育资源、“港澳药械通”试点等方面均取得突破,融合发展共建湾区逐渐成为三地民众共识。

  目前,超过8万名港澳学生在广东中小学就读,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34.65万人次。

  衔接港澳、接轨国际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正不断完善,标准认证、跨境执业、通关出行等方面的卡点堵点被逐一打通。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和《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推动两个平台在科技创新、服务贸易创新、跨境投融资、特色金融、医药和医疗器械准入等方面,积极推行首创性改革举措。

  2024年2月1日,粤港澳三方共同公布第二批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清单在第一批25个领域110项标准基础上新增7个领域73项标准,聚焦粤港澳三地重点民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湾区标准”清单和“湾区认证”项目范围不断扩大,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将逐步提升、营商环境将更为优化,科技、教育、金融、贸易、航运、数据等枢纽功能将更加强大,服务中外企业全球化运营优势将更为凸显。

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殷殷嘱托:“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粤港澳大湾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功不可没。

  创新型引领型改革深入推进。

  2018年11月12日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

  在总书记眼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

  重大平台是大湾区推进改革的“急先锋”,是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

  通过在体制机制方面加快改革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在产业上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形成合作基础,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广州南沙新区改革成果丰硕,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发布301个制度创新案例,制度创新高地作用更加凸显,粤港澳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在前海,从便利香港居民开立内地银行账户到便利香港企业跨境投融资,从提升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水平到适度放宽跨境投融资限制……一项项改革扎实落地、一项项制度稳步建立,仅深港通累计成交金额年均就超过10万亿元,335家金融机构入驻更展现出其强劲的市场吸引力。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五年多来,珠江两岸、南海之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正在崛起。这片囊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的区域,已经成为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图为2023年11月4日拍摄的珠海横琴金融岛。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在横琴,通过“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机制,“足不出境”就能实现全流程的商事登记服务,跨境执业的专业人才也同样如此。今年3月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如期实现封关运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新政策迈出大步。

  在南沙,“湾区之心”已建立起通畅的全球通达网络体系,跨境贸易新模式改革、“南沙离岸贸易10条”、南沙“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首批全球商品溯源标准等措施一一出台,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不断提速,未来这里预计将新增20万以上的高端人才,仅在深圳园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科研项目超过160个。

  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凸显。

  2023年4月12日下午,广汽研究院里,面对在场的外资企业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邀请饱含热情:“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今后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长极之一。欢迎你们到广东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来,到中国来,投资创业,创造企业发展新辉煌。”

  开放是湾区与生俱来的基因。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南沙港集装箱码头,一艘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进进出出。自“一港通”2020年推出以来,南沙已开通19条相关线路,形成了以南沙港为枢纽港,多个珠江内河码头和贵阳、株洲、衡阳多个内地铁路陆港为支线港的港口群。

  2023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达成投资贸易项目859个,总金额2.24万亿元。加上2022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的2.5万亿元投资,仅这两届全球招商大会就吸引了近5万亿元投资。

  2024年新春开工首日,埃克森美孚在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现场宣布,在大亚湾石化区建设的惠州乙烯一期项目投资已超过310亿元人民币,今年该项目还将再投资100亿元,并进行装置调试、试运行,准备年底开始投产。

  当前,大湾区呈现出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参与世界经济的积极面貌,世界知名企业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多点开花。

  2021年12月11日,习近平主席向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合作建设,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区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起步成势,以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作为结合点,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作为主骨架,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高效集聚。

  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并已向港澳及全球科学家开放共享,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鹏城云脑Ⅱ稳定运行,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基本完成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户大湾区,初步构建起支撑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科研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以及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平台,共同组成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

  通过建设新型储能等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纳米智造、生物制造等3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粤港澳三地科学家在“家门口”即可开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截至2024年初,“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目前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超3.4%,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潮涌湾区,千帆竞发。

  2023年,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迈过11万亿元门槛,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止跌反弹3.2%,澳门经济同比实质增长80%以上。

  世界级城市群崛起之势不可阻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提速换挡、纵深推进的新阶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探索前行,努力建设更具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国际一流湾区。

  奏响协调发展曲。

  “软硬联通一起抓”。加快打通“堵点”,探索更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实现方式。

  新的一年,广东正加快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做好广珠澳高铁前期工作,加快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和改扩建,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同时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优化完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

  “合作龙头舞起来”。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对大湾区建设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横琴实现全岛封关运作,加快推进澳门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澳门机动车“一检两认”、横琴跨境资金“电子围网”建设等工作;前海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南沙加快先行启动区建设,制订南沙金融改革开放方案,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河套强化“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统筹开发利用,开展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监管和便利化改革,推动出入境“白名单”、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地实施。

  “全省一盘棋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高质量推进,既让强者更强、优者更优,也让追赶者发挥后发优势,“短板变成潜力板”。

  2023年12月20日,广东发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目标直指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从大湾区腹地到粤东西北,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极点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珠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提升能级,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融珠入湾、聚势腾飞,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区域布局正有力构建。

  勾勒生态绿美图。

  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完善“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粤港澳三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实行生态环境“同保共享”模式,建立合作小组等长效机制,就三地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开展协同对接。

  从系统推进珠江流域水资源、污废水处理、涉水项目管理等工作,到实施粤港澳三地空气治理污染联防联控,再到强化粤港澳三地危险废物协同处置能力、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土壤治理与修复的技术交流合作……大湾区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水、大气、危废、土壤等要素治理,粤港澳生态环境同保护共治理的格局逐步形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污染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广东全省累计建成碧道6278公里,累计开放城市绿地5.4万亩,“美丽湾区”建设成效初显。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目标要求,粤港澳正推动建立更加紧密务实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聚焦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海洋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固体废物协同处置等重点领域,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联合发布大湾区空气质量健康指数,探索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湾区标准”清单。

  在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有力推动下,大湾区建设热潮澎湃,城市之间“互相奔赴”密集涌现,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图为2023年11月4日,在“创新香港—国际人才嘉年华2023”上,一名求职者浏览华润公司的招聘信息。 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共建优质生活圈。

  一个长治久安的现代化大湾区、一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粤港澳三地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内,青年创业者畅聊行业风口,技术人员观察试验进展,业务骨干沟通产品研发动态。为给青年们搭建优质畅通的创新创业环境,前海梦工场仅2023年就开展系列港澳青年交流及产业服务活动超200场,服务港澳青年超4900人次,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到此弄潮逐梦。

  从2020年横琴口岸开通新旅检区域,“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秒级通关”开始应用,到2024年3月“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通关不断便利化让更多澳门居民选择到横琴就业和生活。截至2023年底,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就业居住的澳门居民数量达1.15万人,同比增长超70%;其中,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超5000人,同比增长近3倍。

  在珠海漫步情侣路,去澳门大三巴吃蛋挞,到香港维多利亚港看烟花……2024年春节期间,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优势叠加港澳丰富文旅活动资源,持续带动口岸跨境旅游热度,内地居民前往港澳共计约252万人次,港澳居民来内地约249万人次,港珠澳大桥口岸出入境客流、车流屡创新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公共服务融通共享,促进粤港澳民生融合,三地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不断提升。

  可以期待,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其他湾区的一般形态,而且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人一到大湾区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气息。

  展望未来,粤港澳定能携手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

执笔:陈凯星 叶前 詹奕嘉 严赋憬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校对 - 夏明月 高胜军 审校 - 乔雪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