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围绕为什么坚定文化自信、怎样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明晰了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进一步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就要清醒认识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方位、又将走向何方。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西方文化挑战,一些国人产生了文化自卑甚至文化自弃的心理,一度失掉了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激活了曾经蒙尘的伟大文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文化主体性。实践证明,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做的祭器,尊内底铸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字,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图为2024年5月9日,游客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参观西周文物何尊。 新华社记者 邵瑞/摄
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关键所在。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精神上的高度独立自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亿万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支撑。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民族的复兴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兴盛,任何国家的衰落无不意味着文化的沉沦,离开了文化这个“根”,民族复兴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文化自信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文化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就在于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将文化作为治国理政重要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的地位,为新时代厚植文化自信之基、激扬文化自信之势提供了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文化自信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使14亿多中国人民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有着深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创新、发展,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源于以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古老典籍,在此“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简洁平实的语言,显示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从《千里江山图》、何尊等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到故宫、莫高窟等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火起来;从《诗经》、《论语》等经典古籍持续畅销,到历史文化街区得以活态保护,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这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源于以固根守魂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以“革命”的精神为内核和价值取向,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党的精神基因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总书记对弘扬革命文化高度重视,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要求“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再到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等,始终把红色基因作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有力带动了全党全国人民守初心、担使命。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革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路走来的深刻领悟,也是自信奔赴未来的不变信条。
源于以守正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以高度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一步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要求贯穿体现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加坚定。面对文化供给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主要矛盾,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新时代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恢弘气象,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提振,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2023年3月23日,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在江西于都长征大剧院首演,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图为演出现场。 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源于不断创造奇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波澜壮阔地推进,中国发展道路日益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化自信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凝聚共识的磅礴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滋养。
这是以价值观自信为核心的文化自信。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规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并在此基础之上,延展为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宣示了当代中国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的价值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扬弃和超越。我们的文化自信,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对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的自信,这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底气所在。
这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文化自信。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当前,人类向何处去,文明的未来是怎样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和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文明从落魄蒙尘到重焕荣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开创、推进和拓展的,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与以往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其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中华文明再次站到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最前沿。
新征程上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文化自信所蕴含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坚定文化自信。道路问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要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图为2024年6月10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浪花飞溅,鼓点激昂,上演激动人心的端午传统项目“龙舟胜会”。 中新社发 周方玲/摄
在推进“两个结合”中铸就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将在“两个结合”中坚定地走下去。“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新征程上,要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在彼此契合中夯实文化根基,找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受力点、契合点,融通价值观念、会通内容方法、打通逻辑理路。要持续推进“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互相成就中铸就文化辉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提升文化自信。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创造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征程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执笔:刘光明 王强 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