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三)

来源:《求是》2024/14 2024-07-16 09:00:00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三)

石榴千籽同心聚

《求是》杂志记者 何雯雯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正值石榴花开红似火的季节,记者走进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探寻这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时代气象。

  “同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地。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根脉连一起,你帮助我,我支持你……石榴千籽同心聚,同舟共济经风雨。”听着“村村响”大喇叭播放的喀喇沁旗原创歌曲《石榴千籽同心聚》,顺着整洁平坦的水泥路,记者来到村民张国利家,葡萄串形状门牌十分醒目,上面自上而下分别是“民族团结之家”、“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光荣之家”等荣誉称号,显示出这户人家的不寻常。

  时间拨回到2019年7月15日,这是张国利一家最开心、最感动、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考察调研,在张国利家,问收入、拉家常,拉着张国利母亲的手,亲切向她问好,察看了院落、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等,在院子里与赤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坐在板凳上,同他们交流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等情况。

  “总书记称赞我们一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是‘民族团结之家’。我们家四世同堂,11口人融合了3个民族。我母亲,我们夫妻俩,两个儿子是满族,大儿媳和两个孙子是汉族,二儿媳和两个孙女是蒙古族。”张国利家的墙上挂着好几张与总书记的合影,他满怀深情地看着这一张张照片,打开了话匣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相亲相爱,就跟总书记说的一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抱籽结硕果。5年来,张国利家喜事连连。总书记考察时说的“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句话让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给记者算起去年的经济账,他笑得合不拢嘴:“种植山葡萄收入1.6万元,夫妻俩担任红色讲解员月入5000元,加上其他收入,家庭全年总收入达到了12万元左右。”

  张国利所在的马鞍山村,是个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群众聚居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20户108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7%,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该村在党总支率领下,努力走出一条党建聚力、文化聚心、产业聚能的民族团结进步路子。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结束后,66岁的蒙古族村民郑林激动不已,他连夜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蒙古族谚语告诉我们‘协作的喜鹊抓角鹿’的深刻道理。以前我们马鞍山村是个贫困村,单打独斗,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现在抱团发展,一半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了山葡萄,亩均收益超千元,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北纬41度,是山葡萄种植黄金纬度,大自然赋予了马鞍山村独特的优势。目前村里共有40名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占比67.5%,成为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通过铸牢党建圆心、拉长民族团结半径,马鞍山村又获得“人和”这一关键优势。2017年底脱贫摘帽;2023年底人均年收入达1.83万元,水、电、路、房全部到位,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谱写了开出团结花、结出富裕果的动人故事。

  图为2023年8月12日,喀喇沁旗乌兰牧骑联合内蒙古艺术剧院在马鞍山村开展“民族团结心向党 同心共筑北疆情”文艺演出。 喀喇沁旗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诸多民族团结的动人佳话:‘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下午放学后,设立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四点半课堂”就开始热闹起来。童心守护志愿服务队的老师们用讲民族团结故事、诵读中华优秀诗词等多彩教学活动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常来常往的喀喇沁旗乌兰牧骑在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用热情奔放的蒙古舞、婉转悠扬的马头琴,讴歌着各族儿女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组织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会……以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明、容易记的形式,在润物无声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今天,各民族群众之间“做得来夫妻,成得了一家;处得来邻居,交得了朋友”,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民族团结已深深融入血脉。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针对多民族聚居特点,村“两委”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党员发展生产想点子、解决纠纷冲在前、红事白事齐帮忙,成为团结和谐的主心骨。“小额信贷近期咨询较多,应召开会议”、“鼓励种养大户注册家庭农场,享受政策补贴”、“公共田垄经济纠纷须协商”……村党总支书记张金阳的办公桌前贴着密密麻麻的表格,排列着群众要商议的大事小事。他说:“村里以村民自治为抓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最近通过民主商议把‘各族和睦不生事’加入村规民约,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将民族团结延伸到基层末梢。”

  “石榴籽虽小,但每一粒都紧紧相拥在一起,就凝聚起了拳头般的力量。”自从增添了红色讲解员的“新身份”,张国利忙得不亦乐乎,刚从自家果园回来,擦擦脚下的泥土,又准备去喀喇沁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上班”,他笑着发出邀请,“等到了石榴成熟的时候,山上的葡萄也可以采收了,一串一串紫得发亮,可讨喜了!到时请记者朋友再来一趟马鞍山村,和我们各族兄弟姐妹共同过个团圆节!”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红山大地,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欢歌。如今的马鞍山村,像张国利家这样的“民族团结之家”不断涌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凝聚为一个多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大家庭,迈步走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守护“王”者归来

《求是》杂志记者 梁佩韵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吴兆喆

  “这是一只小豹,稚气未脱。你看它的眼神,充满了好奇。”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巡护员李东伟的手机里,存着前不久他和队友在马川子乡依力村附近巡护遇到东北豹的视频,这只小豹将脸贴在车窗上打量了好久才离去,“因为经常会遇到人和车,所以它并不害怕。”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立之前,这样的画面非常难得。但现在,东北虎一家‘春游’、东北豹出门‘遛娃’等视频也逐渐出现在监测画面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陈晓才说。

  历史上的东北地区,曾经“众山皆有虎”。进入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全球东北虎、东北豹栖息地急速萎缩,种群数量锐减。在1998年至1999年的一项调查中,专家判断当时我国境内东北虎已经没有繁殖个体和可持续发展的种群,东北豹种群或已消失。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设立前,虎豹栖息地涉及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多个市县和森工集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存在“九龙治水”的困局;耕地、村镇、道路等纵横交错,虎豹栖息地碎片化问题严重,极大压缩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时强调,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起来”。实行国家公园体制,就是为了保持自然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15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再到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我国国家公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关切询问东北虎等野生动物情况,要求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2017年1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也随之推出:黑龙江、吉林两省先后将涉及国土、水利、林业等7个部门的1612项行政职能,移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实施森林植被修复、核心区生产生活退出、虎豹迁移扩散廊道建设等工程,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逐步设立10个管护中心和83个基层保护站,打通保护管理“最后一公里”;推动“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网格化包保管护责任体系,常态化开展全覆盖式反盗猎巡护和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驱车行走在G331珲春段,只见道路两侧草木繁茂、生机勃勃。“通过科学化管理,国家公园内的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减轻,栖息地质量和连通性随之修复,扩散通道开始畅通。”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指着远处绵延的绿色说:“2019年,我们与边境管理部门一起在中俄东部边境线的铁丝网打开290多个缺口通道,很快,东北虎等野生动物利用这些缺口通道在两国之间自由通行,实现跨境迁徙和基因交流。”

  通过一系列保护举措,2024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已分别从2015年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建设国家公园,既要保护生态系统,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又要保障原有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统一。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障了我们的财产安全,保险公司来得快,赔款更快。”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分水岭村村民赵海强讲起东北虎闯入羊圈的事非常感慨。今年5月15日,赵海强在检查自家羊圈时,发现羊群数量锐减。随后,他在村后山找到了牲畜残骸,并在附近发现大型猫科动物足迹。他把情况告知村委会和承保机构。承保机构立即组织现场查勘,认定损害情况后迅速做了理赔。

图为2024年7月5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监测系统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虎。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供图

  保证原有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一直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改善民生、转型发展的头等大事。管理局引入保险机制,对公园范围内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和吉林、黑龙江两省全域发生的野生虎豹造成人身伤害事件全部理赔。同时,进村入户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升群众安防意识;根据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虎豹出没的重点路段,设立安全警示牌;建立补饲点,保障虎豹在冬季食物充足,有效缓解人与虎豹冲突,初步实现“看得见虎豹、管得住人”的目标。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每年选聘生态管护员8000多人参与公园生态管护工作。“农民以前会上山捕野生动物,现在自发参与巡护工作,过去的‘下套人’变成‘清套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朝阳沟林场副场长李刚介绍。

  2024年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通过生态体验、特许经营、三产融合等方式,引导原有居民发展产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现在,园区种植黑木耳、蓝莓,圈养黄牛,开农家乐的农民也不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齐头并进。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从“雪域高原”的三江源头到南海之滨的热带雨林,从竹林摇曳的大熊猫栖息地到碧水丹霞的武夷胜景,首批建立的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5个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恢复向好,处处生机盎然,绘就一幅壮美河山的动人画卷。

  记者手记: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新时代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反映了中国守护自然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不懈努力。伴随着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更加多姿多彩。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求是》杂志记者 盛 玮

  炎炎夏日,秦巴秀水掩映之间,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一条清澈小溪蜿蜒淌出,溯溪而上,红豆杉、香果树等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游人如同行走在水墨丹青画卷中,美不胜收。河谷腹地深处,奇峰怪石点缀,飞瀑流泉高悬,旁边崖壁上镌刻着“汉江源”3个大字。

  “天上银河,地上汉水,三千里汉江就是从这里发源的。”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王光俊介绍说。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宁强县汉水源村,距县城13公里,是汉江发源地、“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水源地。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西遵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国之大者”,持续加强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秦岭生态环境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宁强乃至整个陕南地区,都是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守护一江清水沉甸甸的责任。被称为“汉水源头第一村”的汉水源村,自然成为保护汉江水源的“排头兵”。“以前一遇到下雨,河水就成了‘浑汤’。村里人当时都是从河里取水,存到缸里好长时间才能沉淀下来。”汉水源村村民张继荣感慨地说,“现在,水质没的说,河里的水直接就能喝。”

  “多年来,我们多措并举,努力保护好汉江源水质,不让汉江在源头受到污染。”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事处主任蒲成波介绍说。当地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关停养殖场、改造农村厕所;倡导生态环保、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当地居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实施退耕还林,发展绿色经济,全力确保汉江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近年来,宁强县为保护汉江水质安全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累计投入6亿元,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护、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项目,累计完成37公里河道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6平方公里,绿化河岸4.2万平方米。目前,汉江源头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标准。

  守护汉江水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汉江源头两侧,随处可见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一手提袋子,一手握夹子,沿着河岸捡拾垃圾。今年68岁的廖正儒退休后就成了汉江源的一名环保志愿者,经常在闲暇时过来捡拾垃圾。“咱们可得保护好源头‘第一滴水’,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说起保护成果,他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汉江起点在汉中,在秦巴腹地穿行的第二站是安康。安康市是陕西境内河流最多的地区,有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41条,水库153座,汉江在安康市境内流长340公里,水资源总量249.44亿立方米,提供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63.18%的来水量。这里成为全省河网密度最大、汉江流经最长、为丹江口水库供水量最多的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科技支撑,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更好担负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安康市以科技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辖区汉江流域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数据质量“大提升”、监测信息“快、实、新”,为汉江水质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

图为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美景。 汉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就是我们白河县下卡子河段的实时在线监测数据,每4个小时进行一次更新,主要监测水质的酸碱度、高锰酸盐、重金属等13项指标……”中心工作人员王静指着大厅中的电子显示屏介绍道。在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一块巨型屏幕占据大半个墙面,只需轻点鼠标,便可看到各条河流的即时画面,还可实时监控重点监管企业运行情况。

  为确保汉江水质安全、提升水污染应急处置能力,安康市2015年专门设立了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并建成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平台共接入420个视频监控点位和128个在线监测点位,实施专人全天候值班值守。

  “平台一旦发现监测数据异常,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向当地环境执法大队进行转办预警,指导相关企业及时处置。”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副主任何勇介绍说,平台还可以将辖区内941条河流、2206名环境网格管理员、2610名河长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环境应急现场与中心的统一调度。“这套先进的智慧环保管理系统,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研判问题,第一时间处理问题,真正起到了环保‘110’的作用,有效保护了南水北调汉江水质安全。”

  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自成立以来,转办涉水异常数据325起,成功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22起,汉江出陕断面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一泓碧波三千里,书写十年新画卷。十年来,陕西汉江水源地区域人民群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开展生态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十年来,汩汩汉水从秦巴山间出发,奔向远方,滋润着秦巴山区、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励陕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为自身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厚重的绿色底蕴。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 校对 - 徐勇林 何晨琛 审校 - 夏明月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79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