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重大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本刊开设“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专栏,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以小切口小故事,讲述各地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报道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展现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风貌。
山定权 树生金
《求是》杂志记者 刘名美 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盛夏的八闽大地,一派勃勃生机。记者来到地处福建省中西部的三明市,走进绿荫参天的杉木林,只见树干上“长着”弯弯曲曲的铁皮石斛,树下种着当地称作“穿山龙”的细叶青蒌藤。“这是沙县小吃炖罐的重要材料,十分紧俏!”沙县区新坡村林农张祖暖介绍。他一边带着记者走进林场深处,一边绘声绘色描述起3年前的场景:“当时我去办林地流转手续。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问我流转了多少亩地,办证要不要收费,多久可以拿到新证。”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听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介绍,向办事群众和工作人员了解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不动产登记等情况。总书记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我们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改革前,农民们靠山“吃”不了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盗伐成风,胆大的白天砍,胆小的晚上盗,万一着了山火,也是干部扑、群众看。”三明下辖的永安市洪田村老支书邓文山颇为感慨地讲起过去的事,“那时集体林统一经营,林农缺少收益权利,却承担管护责任,结果谁也不愿意管。我们就想,山地能不能也像田地一样分给村民?”1998年夏天,洪田村一连开了20多次村“两委”和村民小组会,决定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向山林。这一创举,调动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当年,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多次深入林区调研,对林业发展作出重要论述,指出要真正把林业当成产业来办,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2002年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福建集体林权改革的序幕全面拉开。
“林改的消息传来,大家都很兴奋,路子走对了!”邓文山回忆道。三明积极响应号召,将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均林到人”,2005年底完成了“明晰产权、确权发证”,“耕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等福建林权改革的经验做法,被吸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乘着这次林权改革的东风,沙县区青钱柳家庭林场的洪集体拿到了林权证。他笑道,当年把林权证和结婚证、房产证用红布包在一起,“心里充满希望、身上充满干劲”。然而,刚尝到改革甜头的三明人,又遇到新的问题:单家独户效率低,发展壮大缺资金。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三明从分离承包经营权入手深化林权改革,沙县率先开展“三权分置”改革,办出福建第一批林地经营权证。此后,三明大力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林场等经营主体,推出多种合作经营模式。在政府、银行等支持下,林权按揭贷、林权支贷宝、福林贷等一批普惠金融创新产品,进一步解决了林地“变现”问题。洪集体自主经营的权益有了更好保障,陆续申请到500万元的林权抵押贷款,放心大胆地请专家、试种植,探索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康养”的经营路子。
改革步步深化、点绿成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也要守住。将乐县常口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多年来坚持天然林不能动,人工林合理采伐、科学补植,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蜂等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资源和林业公司开展合作造林项目,既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又实现林业长效发展;依托生态优势,着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特色养殖等产业。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对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当年9月,三明出台行动方案,创新推出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等,推进林权改革再出发。”三明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图为2023年11月6日福建省三明市发布的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 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供图
近年来,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改造升级,提供造林、营林、采购等全产业链交易服务,形成辐射全省的林业要素综合服务交易市场,交易产品向林票2.0、林业碳票等生态产品拓展,交易范围从域内向全国扩大。
如今,张祖暖与国有林场合作,打造“碳中和”共建示范林。洪田村的日子越过越好,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3万元。常口村写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平衡的精彩文章。“不久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洪集体感叹道,“我是托了好时代的福,比20多年前更有劲头了!”
记者手记:
“林改”一步棋,盘活万重山。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彰显出群众首创、试点先行、问题导向、永不止步等方法与品格,折射出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璀璨光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能续写新的传奇。
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求是》杂志记者 王文婷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
“千年瓷都”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宋朝时期,这里出产的瓷器“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心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自古以来便是景德镇陶瓷生产中心,当年镇民依河置窑、依窑而作、依作而居,绘就了“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繁华景象。分布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千年老城里弄、古窑遗址公园、明清窑作群落、陶瓷工业遗产,讲述着“千年瓷都”如何从历史深处走来,又仿佛在叙说“千年瓷都”如何焕发时代新彩。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先后走进南麓遗址、陶瓷博物馆、明清窑作群,饶有兴趣地了解制瓷技艺流程、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等情况。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千年瓷都’擘画了发展蓝图,也为千年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璟晶介绍道,“我们按照‘保护好千年遗存、传承好千年技艺、呵护好千年匠心、讲述好千年故事’的要求,加强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努力让陶瓷产业强起来、让陶瓷文化热起来。”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漫步陶阳里,雨后青苔斑驳的石墙写满岁月的痕迹,窑砖铺就的小径依稀留存着窑火的温度,千年制瓷史为景德镇留下极为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遗存。景德镇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5个、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20多处。为让文物古迹更好地留下来,景德镇制定了相关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并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保护项目建设,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里弄、“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
对陶瓷文化的守护,还体现在对出土文物的精心修复。御窑博物馆是陶阳里著名的网红打卡地,镇馆之宝“岁岁鸭”则是网红中的网红。这只可爱的“鸭子”其实叫“素三彩鸭形香薰”,诞生于明成化年间,本该作为宫廷御用,但因未能通过御窑严格的筛选标准,被击碎深埋地下。“这是从发掘出的大量残片中挑选出60余块,经过多次精心修复而得的,我有幸参与其中。现在还记得把它捧在手上的感觉,仿佛在和历史对话……”文物修复师郝国江自豪地说。
景德镇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青年,他们从老一辈匠人手中接过非遗技艺的接力棒,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图为2023年9月28日,景德镇市一家陶瓷公司的青年非遗学徒在进行陶瓷釉下彩绘。 郑筱卿/摄
景德镇很古老,它承载着流传千年的技艺与记忆;景德镇又很现代,它孕育着热情澎湃的创新与创造。陶溪川文创街区是景德镇工业遗存保护与活化的代表性成果,街区由原国营宇宙瓷厂改造建成,一座座陶瓷老厂房化身时尚的陶瓷艺术作坊、博物馆,原来的烧炼车间变身美术馆、咖啡店、酒店,长满爬山虎的红砖房与老窑炉、烟囱、水塔相望矗立,处处彰显着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之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科技与新创意也给陶瓷产业带来新的“打开”方式:瓷刻艺术“牵手”AI技术,画出科技感十足的瓷板画;3D打印运用到陶瓷领域,材料每层精确至0.5mm;智能生产线联合手工作坊,个性化陶瓷搭上智能制造的“快车”……2023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达861.25亿元,其中先进陶瓷总产值达253亿元,同比增长93.6%,连续3年实现翻番式增长。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是景德镇千百年来的传统,也是千年窑火永燃不熄的奥秘。在明清窑作群手工制瓷技艺长廊,孙立新正专心描绘一只青花瓷碗,娴熟流畅的手上功夫尽显工匠精神,他是陶瓷世家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青花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把优秀的陶瓷传统技艺教给学生们”是孙立新坚守的使命。
与土生土长的孙立新不同,谢莉娟是一名“景漂”。她将自己原创插画中的人物形象与敦煌壁画等古老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陶瓷文创摆件。“全世界只有一个景德镇,我们年轻人更要看见传统、看见手艺、看见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是谢莉娟“景漂”的初心。
近年来,从建设非遗项目数据库到实施艺徒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景德镇不断强化手工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在全省率先组建招才引智局、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努力争取政策、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支持更多手艺人与“泥”为伍,在重复中重塑,在传承中创新,奋力续写“一个城市专注于一个产业一千年”的传奇。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的景德镇,曾在泥与火的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城市的千年奇迹,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千年瓷都”将奋力续写“陶瓷+”的时代新篇,创造下一个千年奇迹。
一个现代化新区的协同发展之路
《求是》杂志记者 蔡春玲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记者 范吴瑕
站在川渝高竹新区竹苑平台上远眺,这一边,连片的现代化厂房、平整宽阔的道路;那一边,在建项目工地塔吊林立,繁忙有序……3年多来,川渝高竹新区从蓝图到实景,从“试验田”到“丰收田”,川渝企业不分彼此,形成上下游协作、产供销畅通的产业集群,一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火热图景,在这26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徐徐展开。
川渝高竹新区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2020年12月29日,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批复设立川渝高竹新区,新区由四川省广安市和重庆市渝北区部分行政区域组成,肩负着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任,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与改革的前沿阵地。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川渝,对两地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1月3日,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重大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3年7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2024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是加强协同、破解跨省域一体化发展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的创新尝试,体现了川渝两省市坚定的改革决心。
“协调联动、务实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是改革的基础,即‘一套班子、两省市人马’,按照‘一家亲、一盘棋、一体化’理念实现共建。”川渝高竹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区从体制机制入手,围绕“怎么管、怎么建、怎么分”等尝试“破题”,创新“小管委会+大公司”的运行管理体制,在土地、财税、人才等方面实现政策择优使用,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原则构建利益分配机制等,直取改革“要害”。“最大特点就是叠加了川渝两地的政策优势。”广安市委区域协调发展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新区的独特吸引力就在“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
这“一高一低”,呈现出的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扎根”新区多年的四川亿耐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民成深有感触:“企业不仅可以择优选择川渝扶持政策,还能享受当地工业用地成本、水电气要素等优惠。”他算了一笔账:新区工业用地成本要比重庆、成都低50%左右,水电气要素成本低15%以上。同样,作为最早一批入驻新区的企业之一,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跨省申报“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获得重庆50万元研发经费,还可通过跨省域一体化供电系统,就低选择使用四川电力,用电成本减少超两成。通过“一高一低”,推动市场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新区在打破区域壁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川渝高竹新区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肩负着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任,经过3年多的发展,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前沿阵地。图为2024年3月24日,川渝高竹新区新貌。 四川日报社记者 吴迪/摄
看不见的壁垒被打破,有形的阻隔也在打通。前不久,重庆中心城区首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城市快速道路——南北大道三期顺利通车,标志着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到渝北城区的“断头路”全部打通,并有效衔接达州、巴中等川东北地区。对于新区的200余家企业来说,这不仅解决了新区到重庆中心城区“近而不快、通而不畅”的问题,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此前,从新区到重庆,需先走10公里国道才能到南北大道,路窄弯多,大件货物运输极为不便。”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王海成说,“现在半小时就能到重庆,每年可为公司节约物流成本近百万元”。
畅行的不仅是交通,还有“进一扇门、办两省事”。在新投用的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汇聚着16个部门、32个窗口,涉及企业开办、项目立项、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百余项业务,成为两地群众最能触及协同发展成果的地方。在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百余平空间内,配备了新型发票自助机、智能填表终端、模拟办税终端等15台智能终端设备,办税时间缩短约60%,而且川渝两地已逐步统一67项税费征管差异事项,打通了跨省(市)办税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前办税要去邻水办理,往返需要3小时的路程。现在‘一厅通办’,只需要10分钟。”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财务部主任艾福蓉说。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政策导向、协同发展的管理服务措施,让新区日益生机勃勃。截至目前,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这一产业发展重点,新区已入驻201家企业,初步建立起汽车装备产业集群。改革探索仍在前行: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域“一体化”供电体系、首个跨省域联合运行的医保经办服务平台、无差别办理证照实现市场监管服务“一体化”的市场监管办公室……从“区域边缘”到“战略前沿”,川渝高竹新区改革之路越走越宽,一个现代化新区正在协同发展中拔节生长。
记者手记: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使命。行走在川渝高竹新区这片改革的“试验田”,一边是四川,一边是重庆,新区处处是新貌,这片土地上的人、城、景、业正在协同发展中悄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