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运行总体平稳,但也有部分指标出现短期波动,引发一些社会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观察中国经济,要结合发展阶段变迁和内外环境变化,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方能拨云见日辨明大势。事实上,尽管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但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在“稳”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进”,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发展有基础有支撑。
一、多重考验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等因素形成新支撑,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既是“上半场”宏观政策合力促进经济量增质升的集中体现,也是走好今年经济发展“下半程”的底气和根基。
从宏观指标看,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定。观察经济运行状况,通常看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从经济增长看,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能够实现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难能可贵。从就业看,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8997万人,同比增长1.6%。从物价看,随着需求持续恢复,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低位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核心CPI上涨0.7%,保持稳定。从国际收支看,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外汇外储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1.2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从发展质量看,转型升级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观察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细看上半年成绩单,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取得新进展,产业向“新”、向“绿”转型呈现新气象,多项经济指标彰显“进”的态势。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重大科技成就熠熠生辉,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投入商业运营,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装备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新能源产业链增势良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升。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配套产品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5.4%、16.5%;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夏收粮油再获丰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02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2996亿斤),比上年增加362.7万吨(72.5亿斤),增长2.5%,全国夏粮获得丰收。图为2024年6月4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胡佃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开展小麦收割作业。 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从内外环境看,成绩取得殊为不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同时还要克服国内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挑战之巨、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复杂局面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各地区各部门鼓足干劲、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宏观政策,全国人民顶住压力、持续奋斗,各方面都付出了艰辛努力,成绩的取得很不容易、极不寻常。放在全球坐标中观察,我国经济表现仍保持领先,增速明显快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相继上调对2024年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二、当前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的,总体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二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0%,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均下降0.2个百分点。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面临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形势为什么能够保持稳定?回答这个问题,既要把就业放到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观察,也要看到经济增长的基础效应、服务业恢复的带动效应以及稳就业政策的对冲效应。具体来看: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带动就业增加。经济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也是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经济持续增长,意味着生产活动增多、企业用工需求增加,自然会吸纳更多的就业。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62万亿元,不变价经济增量约2.9万亿元,规模十分可观。在劳动生产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如果经济体量扩大,带动的就业会相应增多。二季度,非农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同比分别增长0.2%、0.8%,环比一季度分别增长1.0%、2.3%,这为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奠定了基础。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扩充就业容量。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也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23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1%,比第二产业高19个百分点。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度高、就业容量大的特点,从我国近五年数据看,第三产业就业带动效率比第二产业高出23%,与20%左右的国际经验水平相当。服务业持续恢复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增长,二季度服务业就业人员同比增长2.2%,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就业增幅较大,有力支撑了就业增量扩容。此外,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不断催生就业新岗位,民宿管家、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网络主播等职业接连“上新”,进一步拓展了就业空间。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
稳就业政策红利释放助力就业稳定。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落实稳就业各项举措,统筹推进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为就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上半年,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少成本859亿元,向136万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23亿元,帮扶困难人员就业84万人。
同时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不减,随着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青年失业率或将季节性走高,稳就业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三、制造业向好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对于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以来,尽管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客观存在,但得益于外需回暖、新动能培育、政策支撑等因素,制造业规模壮大、结构升级、发展向好,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快于经济增速1.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27%,保持稳定。制造业发展呈现几个鲜明特点:
外需回暖带动工业品出口加快。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叠加部分经济体补库需求增加以及全球电子行业周期性上行等因素影响,外需总体上有所改善。我国外贸企业抓住全球贸易回暖机遇,积极抢订单拓市场,重点产品出口优势持续巩固,工业品出口增长加快,对工业生产扩张带动作用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3%,累计增速年内逐月加快;其中二季度增长5.2%,比一季度加快4.4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保持回升态势。主要工业品出口行业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22.2%、19.6%、17.3%,带动相关行业生产较快增长。
新质生产力驱动制造业提质发展。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的重要关口期,推动制造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不断释放出增长新动能。从行业看,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至33.3%,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数字产品制造业蓬勃发展,通信终端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0%、16.5%。从产品看,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分别增长28.9%、22.8%、17.8%,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熠熠生辉,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装备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图为2024年2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上海临港总装下线。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政策效应推动相关行业较快增长。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可谓一举多得。上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显现,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0%,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7.3%,相关设备行业生产提速,金属冶炼设备、机床数控装置、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9.7%、19.2%、49.4%。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逐步释放,也为汽车等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上半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汽车产量1396万辆,增长5.7%。与此同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全面实施,创新发展主体不断培育,制造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截至6月末,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
四、短期波动不改经济长期向好大势
二季度以来,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阵痛继续显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部分指标月度之间出现一定波动,这既有极端天气特别是雨涝灾害多发等短期因素影响,也反映出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挑战,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发展动能转换,一些经济指标在月度、季度间有所波动是难免的。对此,我们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之“形”,更要把握长期发展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高质量发展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长期向好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
宏观调控发力显效,进一步夯实抵御短期波动的定力。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优势,也是长期以来我国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强化统筹、组合发力,一批聚焦扩内需、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陆续落地显效,既促进了经济持续恢复,也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动能。从实施效果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带动设备类投资和生产较快增长,对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前期发放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正在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扎实推进保交房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楼市活跃度有所提升。我国宏观政策工具依然丰富,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将持续为经济平稳运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锚定发展第一要务,加力破除重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市场活力不断激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国既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又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两者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将持续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有力凝聚了社会各方共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创新动能持续释放,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累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队伍,高新技术企业已超46万家,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在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有力推动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强筋壮骨”。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带动新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潜力释放。上半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7.4%,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9%、57.0%。截至6月末,全国新建5G基站54万个,智能算力占算力总规模比重超过30%。创新动能稳步增强,新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有利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强上行动力。
今年以来,我国积极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有效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需求,巩固拓展经贸合作“朋友圈”,国际循环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图为2024年6月27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泰马跨境铁路班列在重庆江津小南垭站等待发车。 新华社记者 唐奕/摄
高水平开放走深走实,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的磁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动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经济长足发展。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在14%左右较高水平,已成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今年以来,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积极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有效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需求,巩固拓展经贸合作“朋友圈”,国际循环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上半年,集成电路、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品和汽车、船舶等新兴赛道产品出口额均实现较快增长;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4.2%,引资规模处于近十年来高位;免签国家范围不断扩大,各口岸通过免签入境的外国人次增长近2倍,助力中外人员沟通交流。随着开放新机制加快建设,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红利还将继续释放。
综上所述,尽管面临来自国际国内新的困难挑战,但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态势没有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继续累积,可以说是短期“形”有波动,长期“势”仍向好。对于经济恢复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挑战压力,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能够推动发展潜能加快转化为发展势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行稳致远。